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看!湖北更绿更美了

湖北日报  2020-01-19 10:24:55
分享到:

荆州中心城区绿意盎然。(荆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通讯员 周卫平

绿色,是大自然美丽的底色。

2019年,我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秉持“成活是硬道理、成林是硬政绩”理念,统筹推进长江两岸绿化、精准灭荒、森林城市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共完成造林448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年植树绿化,给荆楚大地带来哪些变化?新年伊始,记者进行实地探访。

为母亲河精织生态屏障

时间:2020年1月14日

地点:咸宁市嘉鱼县

临近春节,长江大堤潘家湾段,仍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植树景象。“去年好几个月没下雨,这片造林地合格率只有87%左右,没有达到95%的验收标准。造林公司最近正按要求,组织人补植补造。”正在现场的嘉鱼县林业局副局长蒋茂江介绍。

2019年,省林业局实行包保负责、每月调度和抽查暗访等机制,加强督促协调和技术指导,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22个专班,对各地营造林项目进行全覆盖验收,确保造林任务落实、数据准确翔实、资金精准兑现。

全省以13个国家级良种基地为核心、12个省级良种基地为支撑,累计调运优质壮苗4600万株用于长江两岸绿化,有力保障了苗木供应。

各地坚持专业造林、造管并重。通过工程化管理、专业化造林,创新造林机制,压实管护责任,及时抗旱保苗,确保造一片、活一片、成林一片。

十堰、襄阳等地创新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成立林投公司融资、与银行合作开发贷款新产品等方式,破解造林资金不足难题。

多措并举,经过补植、抚育的杨树苗又在长江洲滩上扎根了。蒋茂江说,尽管它们现在看起来不够高大,但在不远的将来,终将成长为坚固的绿色生态屏障,守护长江安澜。

大地“伤疤”正在愈合

时间:2020年1月15日

地点:武汉市黄陂区

“咦,‘光头山’什么时候栽上树的?”刚从广州回到家,黄陂区罗汉街陶田村青年陈勇就发现村里些不一样了。

陶田村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村。由于土层较薄,村民只能种植黄豆、红薯,收益较低。随着劳动力逐渐外出务工,一些位置偏僻的山地开始荒芜。疏于管理后,这些荒山更加贫瘠,甚至寸草不生,被村民称为“光头山”。

不仅仅是陶田村,全省多地都有荒山存在。从空中俯瞰,它们就像大地的“伤疤”,非常碍眼。

去年,陶田村被纳入精准灭荒工程区。黄陂区园林和林业局开始引进专业造林主体,对该村以及周边共计5000亩荒山进行生态复绿。

灭荒造林,比一般造林工程量大很多,科学造林、适地适树是关键。荒山上,种植经济作物的存活率和效益都有限,更适合种植湿地松、枫香、油茶等乡土树种。如今,连片荒山已栽满新绿,长势良好。

黄陂区园林和林业局办公室副主任刘惠东说,这些荒山早已分到户,待他们管护满3年以后,将由老百姓自己管护。陈勇和村民们听说后,纷纷表态,“这‘光头山’好不容易绿了,我们一定会保护好它!”

更多人家门口享绿色福利

时间:2020年1月16日

地点:荆州市荆州区

2015年退休后,荆州市民刘成豪就养成了每天早晚散步的习惯。近几年,他明显感觉到这座城市可用来散步休息的地方多了:就近可到临江仙公园、园博园、范家渊生态公园等城市公园及各类游园;想走远一些,可去荆沙河、西干渠、古城内外环、长江大堤两侧等生态廊道和景观林带。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生态宜居梦正成为现实。

刘成豪的感受,印证了去年新晋国家森林城市之一——荆州市,为创森作出的努力。

“国家森林城市”是我国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的最高荣誉,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标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近年来,我省创新提出梯次“创森”理念,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并向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延伸,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共建”机制,增绿扩绿步伐显著加快。

2019年,我省新增荆州、恩施两个国家森林城市,新授予老河口市、宣恩县、江陵县、洪湖市、房县、建始县6个市县“湖北省森林城市”称号,让更多的湖北人在家门口享受到绿色福利。省林业局相关处室表示,将尽快出台森林城市管理办法,启动武汉城市圈森林城市群建设,做好国土绿化提速提质增效,惠及更多百姓。

(责任编辑 张冉)

责任编辑 张冉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