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对话《我们走在大路上》制片人、总导演闫东:接续奋斗 成就奋进中国

中国纪检监察报  2019-09-23 10:26:13
分享到:

《我们走在大路上》大型文献专题片坚持“政论情怀、故事表达”,既客观反映历史的进程,又注重接地气的故事表达;既讲述各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巨大变迁。日前,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该片制片人、总导演闫东,听他讲述拍摄的背后故事。

记者:能否与读者分享片中几个感人故事?

闫东:本片所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光辉历程,所以其中所写的故事,紧紧围绕本片的主题来选取,使之具有典型性、生动性和时代特征。因为每集时长较短,仅30多分钟,所以在每个段落当中,都要尽可能有接地气的细节点。

比如第五集《壮志凌云》讲到两弹元勋郭永怀,他从青海试验基地因工作赶回北京,中途飞机失事。当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抱在一起,用身体保护住了装有绝密科研资料的文件包。片中说,当年郭永怀因为长期从事绝密工作,和家人聚少离多,年幼的女儿过生日时向他要礼物,他只好满怀歉意地指着天上的星星说,以后天上会多一颗星星,那就是爸爸送你的礼物。2018年7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正式将编号为212796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郭永怀星。

第十三集《神州腾飞》,我们讲三峡大坝的建设时说,为了完成这项浩大工程,近130万库区百姓需要背井离乡。位于瞿塘峡峡口重庆市巫山县大溪村村民冉应福,从15岁开始,就在江上跑船。而这一次,他要带着一家九口和256名村民一起外迁到千里之外的安徽省长丰县。在片中,我们用了他在搬迁现场最后一次开船时对乡亲们讲的话:“三峡是我们的故土,的确难舍,为振兴中华,建设祖国,我们挺起胸膛向前走,父老乡亲们,再见。”片中的旁白说:今天,当我们看到三峡大坝震撼人心的宏阔景观时,不要忘记,它的背后有百万移民的巨大奉献。我们所讲的故事在观众中引起巨大反响和共鸣。现在我们正跟踪采访,记者已经与冉应福联系上了,将会再次把他请到镜头前与观众们见面。

第十九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考察长江,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得到有效保护。三北防护林工程有效推进,河北省塞罕坝林场被授予了“地球卫士奖”。中国的城市里,绿色也在高楼大厦之中迅速延展。守护好我们世代生存的绿色家园,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大美中国正呈现眼前!

由于这是电视作品,所以我们在选取故事时,坚持以画面为依托,使用同期声、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表达,使之达到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效果。

记者:该片旨在传递怎样的价值观?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闫东:专题片传递的价值观就是要继续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00多年前,中国是什么状态?今天是什么状态?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华民族就是要坚持奋斗精神,一直要坚持到未来。我们为了反映这种精神,故事的选择是这样,音乐的处理同样如此,这是该片最大的特点。本片音乐编辑,精心选取各个历史时期的40首经典乐曲,唤起人们共同回忆,激起广泛共鸣。比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歌声更容易融入观众内心,让观众有代入感。

片尾曲《天耀中华》,从歌词到旋律都有非常好的节奏性,情感是饱满的,也很抒情,能打入人的内心深处。虽然有主唱,但是以合唱为主体,和片名《我们走在大路上》很贴近,也很有正能量。

记者:请介绍一下该片的播出信息,以及您对观众的寄语。

闫东:每天晚上7点40分,专题片在电视端播出之前,由“央视新闻”客户端提前播出。这是“台网融合,先网后台”的思路创新节目推广模式,运用融媒体手段,在全网多渠道预热宣传。同时,每天新闻联播也会介绍专题片的播出信息。在电视端开播时,我们是两集一起播,中间没有广告。节目播出后,在《我们走在大路上》官方网站发布当晚播出两集节目的精切微视频。电视端专题片播出之际,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和快手平台同步直播。我们还每天推出1分钟预告片及4分钟速览版短视频。次日将在央视科教频道21点、央视新闻频道13点、央视财经频道10点、央视中文国际频道18点重播。从9月16日起,每天7点央广中国之声播出的《新闻纵横》节目中播出当晚第一集录音剪辑进行预告,10点《央广新闻》重播《新闻纵横》录音剪辑。每天16点30分播出的《新闻晚高峰》节目中播出当晚第二集录音剪辑进行预告,22点《央广夜新闻》重播《新闻晚高峰》录音剪辑。所有这些动作,都是精心谋划的,希望观众在不同媒介、不同时间都能收听收看到专题片,了解新中国的历史。

我希望更多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能喜欢这部片子,希望更多的年轻观众走进新中国的历史,观看新中国的历史。年轻人应该传承奋斗精神。(记者 杨海龙)

扫一扫 看视频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见证新中国砥砺前行的伟大历程

2018年嫦娥四号发射成功

1960年修建红旗渠施工现场

1964年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工作人员欢呼

C919大飞机首飞

“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2017年朱日和阅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伴随着毛泽东洪亮的声音,一幅从开国大典到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再到朱日和阅兵、上海自贸区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9月16日起,24集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每日两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播出。该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生动讲述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路走来的感人故事,全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为新中国建立国家影像,为国家做历史典藏

“该片是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打造的,从去年12月交办创作任务到现在用了近10个月时间拍摄完成。”专题片总导演闫东告诉记者,该片是为时代立传,为历史存真,为新中国建立国家影像,为国家做历史典藏,这也是纪录片应有的历史使命。

基于这个目的,主创团队以事实和真实为生命,用当下视角去解读历史,用影像丰富的艺术手段去表现这个宏大主题。

闫东表示,他希望这个主题不仅中国人民感兴趣,也让全世界关心中国伟大历程的观众通过该片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人民为什么能。

因此,作为总导演的闫东,一直致力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这70年敢教日月换新天和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伟大历史在片子里表达出来。

为达到这一目的,闫东在拍摄之初仔细揣摩创作要求,并为团队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首先建立了撰稿组,策划撰稿方向。撰稿组成员主要是研究党史、新中国史的专家学者、影视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和文学工作者,保证了电视片的学术水准和艺术水准。

其次建立了导演组。闫东介绍,编导以央视科教频道为主,然后全台范围内调配。因为每集的题材和内容各不相同,而每个导演驾驭内容的能力也各有特点,必须举全台之力才能做好这部大型文献专题片。

再次是建立了影视资料组。这也是闫东多年来的拍摄习惯和理念,所有工作一定是资料组先行,这样才能为编导、撰稿提前供应所需要的素材。资料组检索资料总时长超过2万分钟,许多资料首次发现并公布。

此外,剧组还建立了动画组,精心创作近100分钟的视觉动画,作为节目宏大叙事和细节呈现之外的重要表现形式,让年轻观众对历史和今天有更深入直观的理解。

记者了解到,剧组建立了问题倒逼机制,设立非常精准的时间表,哪段时间必须完成哪些任务,都有明确规定,不能把上个阶段任务带到下一阶段,以此来保证拍摄工作有序推进。

除了主创团队,剧组还邀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央党校、国家博物馆、军事科学院、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等单位的人员参加,并取得他们的资料支持。

为了提高创作质量,主创团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先后参观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正在筹备中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参观了当时正在装修中的香山革命纪念馆等,查阅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相关资料,为脚本创作打下了基础。

剧组派出八路外拍摄制组前往东北区、西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南区等八个片区,累计行程3700多公里,拍摄素材约40T,拍摄到了许多鲜活的镜头,并派出摄制组走出国门,到境外收集拍摄相关内容。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辉煌是创造出来的

记者了解到,专题片首先集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历程。当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全国人民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领导下,在艰苦奋斗中奋发图强。

1960年2月动工的“引漳入林”工程,也叫红旗渠,历经近10年的时间,于1969年7月竣工。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在数百米高的峭壁中间开凿出一条总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闫东告诉记者,要想在坚硬的砂岩上凿出一条宽8米、深4.3米的主干渠,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当年的工人们将一根绳索系于腰间,飞崖下堑,如壁虎般附于绝壁之上,打钢钎,凿炮眼,这看似洒脱的一举一动背后,时刻面对着生死的考验。

为表达这一奋斗精神,专题片使用了时任红旗渠排险突击队队长任羊成的采访录像,他说:“我早晨就把被子抱着了,到工地去排险以后,中午回不回来呢,那就很难说了。跟你说实话,这么荡起来,我要粉身碎骨以后,牺牲了,别人掂开我的被子,往棺材里面一放,那不就回老家去了吗?”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周恩来曾说,红旗渠——这条盘绕在太行山千嶂绝壁上的蓝色飘带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

从抗美援朝到“两弹一星”再到红旗渠,以及几十年来新中国经历的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其中的艰难困苦都被中国人民一一战胜,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精神,谱写出一曲曲奋斗之歌。

专题片全面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年,邓小平看到新中国虽经过艰苦奋斗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在经济和科技上,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很大,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恢复高考、进行真理标准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城市改革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港澳回归,中国加入WTO,经济腾飞……其中,浓墨重彩展示三峡大坝、青藏铁路、亚运会、奥运会申办成功等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文化建设、军队建设和外交工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现在,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港珠澳大桥、嫦娥四号、国产大飞机、北斗导航、复兴号高铁、5G技术、“中国天眼”,一项项圆梦工程创造着中国奇迹。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米袋子充盈,菜篮子丰富,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中国产量都是世界第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辉煌是创造出来的!

历史已经证明,“兴国之光”成了“富国之光”“强国之光”

专题片集思想性、理论性、历史性、文献性、观赏性于一体,采用大量历史文献影视资料,生动呈现了70年新中国走过的不平凡历程,许多资料首次公布,一经播出就引发观众热议。

专题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随后的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的“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土地改革等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措施,很快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让人民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赶考’体现的是一种斗争精神,共产党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江苏省灌南县纪委监委干部葛正洲表示,通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怀揣“赶考”的心,一棒一棒接力,中国人民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谈起观后感,四川省通江县纪委监委干部蒲江涛说:“从建党,到成立新中国;从战乱,到和平;从贫瘠,到富强……新中国筚路蓝缕,砥砺奋进,一路走来,已在伟大复兴的大道上,走出了自信,走出了自强!”

“从列强入侵到黑暗中的探索,从寻求阳光到为光明而战,饱经战争沧桑与落后苦难的中国人民最终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满目疮痍的中国以其坚韧不屈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正踏着自信脚步走在伟大复兴康庄大道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干部戴文娜说。

家住云南省昌宁县的观众倪慧芳感慨道,在国歌评选的故事中,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坚持,是对居安思危的最好诠释。创业难,守业更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正在以日新月异的变化走上强国之路,但机遇伴随着挑战,我们要树牢危机意识,传承革命先辈的优秀品格,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一个个黑白的历史镜头,为我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的坎坷与辉煌。”江苏省灌云县纪委监委干部乙秋月感慨道,“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精彩的一瞬间背后,往往沉淀经年累月的积累和不为人知的艰辛,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这条路,比我们所知所想的还要艰辛和困难,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无数奋斗者为了国家、民族牺牲小我,才换来如今美好的生活。”

“美国作家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毛泽东等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十分惊奇。从这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点点滴滴细小的事情上,他发现了共产党人的一种伟大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东方魔力’,并断言这种力量是‘兴国之光’。”河南省息县的观众张金雷告诉记者,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兴国之光”成了“富国之光”“强国之光”。(记者 杨海龙)

(责任编辑 田思凤)

责任编辑 田思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