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最美芳华丨张俐娜:用绿色定义美丽 用智慧创造未来

楚天交通广播  2019-09-20 20:48:15
分享到:

忆往昔峥嵘岁月,怀初心砥砺前行。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首过去,辉煌成就写入史册;展望未来,民族复兴召唤在前。

为描绘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伟大发展的生动画卷,反映70年岁月里湖北妇女发展新成果、巾帼建功新面貌,湖北省妇联联合湖北广播电视台以“报网台微”全媒联动、“市州县区”全省联动的方式,开展寻找“最美芳华·70年70人”系列活动。

我们将定期为大家聚焦寻访活动中的一个又一个芳华人物,丈量她们迈向梦想的坚实脚步。

今天交广君给大家介绍的“最美芳华”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

视频来源:

中共武昌区委宣传部  武昌区融媒体中心

张俐娜

她是中国“绿色”化学先驱,面对不可再生资源——石油、煤炭的日益消耗与枯竭,以及无法自然降解的塑料引起的“白色污染”,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致力于对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纤维素和甲壳素的研究。

她在“绿色”化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创新性成果得到了国际高度认可,获得美国化学会2011年安塞姆·佩恩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获得该项荣誉的第一位中国人。

她所领导的团队巾帼不让须眉,从弱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已成为国际著名的可再生资源研究群体,团队成员徐小娟荣获2014年湖北省三八红旗手。

她用智慧让女性在科学界大放异彩,她用担当带领女性在新时代绽放芳华。

天才出于勤奋

1940年8月,张俐娜出生于福建光泽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父张国熊毕业于清华大学,后担任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母亲是一名认真负责的中、小学教师,因此她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喜欢藏书,她从小学时就接触过许多中外名作,耳濡目染,让她养成了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由于是家中长女,父亲对她要求较为严格,这样促使小俐娜从小做任何事都有条有理,认真执着。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总有一套自己探索的“秘密武器”,张俐娜也不例外,她的“秘密武器”就是“自己的课堂笔记”。平时课上听老师讲课,课后再次回忆一遍,把老师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收获,并用简明的语句作总结记录,“你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就可以去主宰所有的东西。”在她看来,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同时用心做事,才能说得上真正意义的勤奋。

“半路出家”缔造奇迹

她是社会评价中的“大器晚成者”,她自己也常说自己是一只“笨鸟”,之所以成就事业,是因为付出了比他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963年,张俐娜从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多年后她辗转回到母校,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和实验团队,46岁的她才正式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2000年1月,已经是武大化学系教授的张俐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始了纤维素新溶剂及材料的研究,这一年,她60岁。

一路走来,张俐娜的研发历程不无艰难。一开始是条件艰苦,那时她没有实验室,一个实验台和一张桌子就是她的全部,一支试管、一个烧瓶都需要她自己去买;坚持下来以后又要面临不断的失败、误解,甚至是嘲讽和诽谤。

“我从来都是以平和和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外界的声音,我只是集中精力做我的研究。”而之所以能够一再克服所有困难坚持不懈地研究下去,还源于张俐娜心中的爱国热情。“一个科学家首先应当爱自己的国家,爱这片土地和爱土地上黄皮肤的中国人,有爱心就会有激情,就会锲而不舍、毫无保留地投入。”

2011年12月,她在年过古稀之际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成为百年学府武汉大学唯一一名女院士。带学生、作讲座、参加学术交流,她年高体健,一如既往。“我到了这么大的年纪,还拼命为科学技术拼搏,就是想让我们国家在生物质材料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她还勉励学子们:“近年在国际交流中,我愈加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日益增大,中国人的学术研究越来越被国际认可。因此,青年人更应该树立起自信心,一定要自信自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伉俪情深 比翼双飞

“我的父母告诉我,家庭非常重要,它是国家的一个小单元。”张俐娜说。“父母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为我的成长播下了爱的种子。从小到大,我的父母都教育我要爱国、爱校、爱学习、爱科学、爱家庭。而且结婚后,我与先生杜予民教授一路相互扶持、鹣鲽情深,家是我成功的坚强后盾。”张俐娜的丈夫是其大学学长,两人在快毕业时互相确定心意,随后一起前往日本留学,一起回国组建各自的科研团队,一起通过勤奋的研究蜚声中外。“我们两个人风风雨雨50多年,周遭的变化非常多非常大,唯一没有变的是我们两颗彼此信任、彼此相爱的心,惟愿来生我们还做夫妻。”这对伉俪,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科研路上,比翼双飞,在武汉大学校园传为佳话。


众所周知,全球塑料污染严重程度触目惊心,近年来,塑料废物已从陆地大量进入海洋,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800万吨废塑料倾倒在海里,按照目前的污染速度,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体积比将超过鱼类,这将成为人类生存的巨大威胁。

2019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张俐娜在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作演讲,提出上述担心。面对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她在全球首创的水溶剂低温溶解高分子技术,为生物废弃物制作新材料打开了一扇“绿色”的新大门,在“绿色”溶剂、环境友好材料、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医用材料和新能源储能材料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并有望解决塑料污染问题。

张俐娜在“绿色”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高度认可,由此她成为美国化学会重要刊物“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可持续化学与工程)的首位中国大陆副主编。2016年英国皇家化学会“Chemistry World”刊物对她做了专访,报道她为“中国‘绿色’化学先驱”。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