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手记 | 这一夜我们像一叶扁舟 寻找着需要靠岸的人……
我的故事可以从三张照片讲起……
这是6月19日,武汉入梅,我在城区渍水最严重的小区出镜。当时我以为渍水很快会退去,只是每年习以为常的梅雨季节。
但很快我发现我错了,这是一场“疯梅”。
这是7月2日,我值夜班。连日暴雨,多地汛情严峻,防汛救灾任务艰巨,手机开始不断收到红色橙色交替的暴雨预警。当晚,各种热线扑面而来,汛情和内涝揪心,路上行人稀少,大家都在躲雨和避险,我们却开着车飞速行驶在雨中,像一叶扁舟,寻找着需要靠岸的人,和需要帮助的事。
这是一次和时间拉锯的夜班,下午江夏青龙山的滑坡,晚上10点黄陂黄花涝村民垸的溃口,凌晨2点汉阳凤凰山围墙倒塌,山石滑落……一个个消息来得突然又紧迫,我和搭档穿着便于淌水的拖鞋,走过一段段深浅不一的泥巴路。晚上的村子蚊虫飞舞,出镜时一直觉得脑袋有点痒,拍完搭档告诉我有蜘蛛在爬。采访结束时,搭档才告诉我刚才他的脚被蜈蚣咬了……
从黄陂赶回来的路上,司机说一会的功夫,车窗都结了蜘蛛网……
其实我俩平时都挺怕虫子的,但当时的情况已不容多想,只希望能快一点,再快一点到达第一现场。
拍摄结束时已经到了凌晨4点,全城寂静的武汉,却有一个地方灯火通明,那就是湖北经视。直播的每个领导随时都在关心我们的动向、关注湖北的汛情。夜班每拍完一条片子,我录视频回传,都会有人及时接受,第一时间向外发布……没错,这是湖北经视第一天开始打断式整点直播汛情。
这是史上第一个所有人齐上阵的夜班,我们在外面采访,你们在连线,他们在演播室,大家在一起。此时此刻的武汉,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这场旷日持久的防汛战一直打到现在,所有人都在通宵达旦地工作,忘了休息。
这是7月7日凌晨,我在江夏法泗的鲁湖大堤。7月6日早6点起床,工作一天之后在12点入睡,凌晨1点接到命令,出发赶往鲁湖,拍片子写稿,直至晚7点顺利播出,此刻已经整整过去了37个小时,我却只睡了1小时。
当时,鲁湖水位已达历史最高位,随时有漫提的可能。下游是7个村子,2800多名村民的家园。指挥部连夜安排大巴将村民转移到安全地带,可鲁湖大堤险情未除,一旦漫提,他们的家园随时会被洪水吞没。为了了解一手资料,我和搭档迅速爬上了这座土质大堤,和抢险人员站在了一起。后来采访指挥部时,对方的技术人员一听说我爬上了大堤,提高音量质问我:“你怎么敢到提上去?你知不知道随时可能溃堤?水再大一点,一冲,你就下去了你知不知道?我现在就拉警戒线,除了抢险人员其余人都不能进去!”
对方问得我哑口无言,能怎么办,只有到达第一现场,才能掌握更多的讯息,才能发回更准确的报道。
接近中午,天公作美,终于不再下雨,汛情基本稳定了下来。此刻,大堤旁,指挥部里,有不少靠着墙休息的人,但我们不能休息,确认情况不再有变后,我们又赶回台,继续写稿编辑。
期间,搭档问我,你怎么感觉不到累?的确,我发现我握着话筒的手已经沾满汗水、泥水……可我觉得它沾满的更多是泪水,是鲁湖下游2800多名村民的安全,是抢险人员的日夜奋战,更是我想通过这个话筒传递的坚守和温情。
这就是我的三张照片,也是三个故事。而我,只是这场暴雨中最普通的一个人,防汛保卫战里,有我有你,每一个人都应该是洪水中的砥柱!
作者:湖北经视《经视直播》记者 史梦诗
(责任编辑 何潜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