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 湖北篇丨荆楚大地 幸福栖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6日 13 版)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70年来,江汉儿女不懈奋斗,在与长江水患的顽强抗争中,修筑千里防洪大堤,形成了壮丽的绿色长廊;鄂西人民锲而不舍,在摆脱贫穷的持续征程中,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4%,曾经的连片贫困带蝶变为令人心动的自然人文旅游区……
改善人居环境,承载历史文化,武汉——
绿了江岸 美了生活
165条江河日夜奔流,166处湖泊碧波荡漾,武汉这座傍水而兴的城市,其发展变迁与水相连,其民生冷暖也与水相关。
棚户区变绿色客厅
“我们的青山好,美景真不少。靓丽的大江滩,江城领风骚……”炎热的天气,挡不住吴传发老人的热情,为了迎接世界军运会,他唱起了湖北慢板。
78岁的吴传发,1956年跟随父辈来到这里参与武钢建设,在江畔搭建简易工棚安家落户。那时一家三代6口人蜗居在18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低矮潮湿、光线昏暗,一下雨就漏水。吃饭就在门前空地上,门前搁一个凳子,就是孩子们的写字桌。“棚户区四周全是工厂,一年四季不论起什么风,总是灰沙扑面。矿渣厂出渣还会形成‘石棉雨’,吃饭的时候一看见矿渣‘蘑菇云’,就得赶紧将饭菜端进屋。”
2007年,青山区启动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吴传发和老伴搬进了宽敞整洁的居民楼。截至2016年7月,在青山工人村棚户区原址上先后建成5个安置小区,1.3万多户全部搬迁新居。
经过3年多的改造,2017年,曾经坑坑洼洼的青山江滩摇身一变,成为了生态、防洪、美观的多功能江滩。
如今,汉口江滩、武昌江滩、汉阳江滩、汉江江滩等串联起长达46.9公里的滨江绿化带,成为武汉的“绿色客厅”。吴传发二女儿吴芳说:“小时候,江滩的环境脏乱差,大人不让我们靠近。现在,江滩成了休闲运动的好去处,一家人经常到江边散步、锻炼。”
水上人家全部上岸
一大早,73岁的吴又平来到硚口区崇仁路闸口江滩码头,望着流淌的江水,眼圈有点红:“在水上生活了28年,总不免有点恋旧。”
吴又平是湖北汉川人。1991年来到武汉建设码头,后来农场经营不善破产,他将码头、船舶等资产全部承包下来,又投资改造一艘48米长、有80个房间的趸船,经营“水上人家”。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营业收入超过3万元。
早在50年代,武汉就有这样的“水上人家”,他们白天上码头做搬运,晚上以船为家。码头经济繁荣时,“水上人家”多达几百艘。直到2015年,在汉江晴川桥至永丰桥15.4公里范围内,还常年停泊近百艘用于居住的趸船、水泥船和木船。
2016年3月,武汉率先在全省启动长江沿线非法码头整治行动,拆解了大部分“水上人家”。去年12月,武汉对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进一步优化调整,最后的“水上人家”船主吴又平在列。
经过硚口区城管局杨军荣等工作人员反复做工作,吴又平终于想通了:“为长江大保护这个大家,必须要舍我这个小家。”今年3月11日,他连夜拆除了船上的锚链和缆绳,随后两艘船被拖离。吴又平说,岸线“清零”了,散乱的小码头不见了,常来江边走一走,挺好的。
老渡轮成移动剧场
2019年3月26日晚7时,随着一阵低沉的汽笛声,最后一班渡轮“江城3号”驶离江汉区王家巷码头。1900年,武汉首条轮渡航线就诞生于王家巷码头。鼎盛时期,武汉轮渡拥有客运航线18条,客运量达1.6亿人次。随着跨江桥梁、过江隧道不断兴建,2018年客运量仅1000万人次,仅为30年前的6%。
昔日的渡轮中,有一艘改装成了再现昔日码头轮船风情的游轮“知音号”,已成一票难求的“网红”。不同身份角色的演员在观众身边演出,观众在游轮行进中参与融入,成为演出的一部分。
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董事长董志说:“我们在‘知音号’游轮打造多维情景体验剧,让游客充分感受武汉历史文化,无论冬夏,场场爆满,这说明市民渴望精神文化生活,城市的繁荣也离不开文化品牌建设。”
武汉正在保留过去与开拓未来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众多承载历史文化的街巷建筑,烙下“红色印记”的遗迹遗址,因精心修缮而重焕光彩。国内面积最大的城中湖东湖在2006年结束“九龙治水”格局,设立管委会实行统一管理。如今这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建了上百公里漫步绿道和水上帆船基地,每年吸引数千万游客。
(人民日报记者 贺广华 范昊天)
小寨社区
脱贫摘帽有信心
一大早,58岁的丁永明和妻子廖炳荣就来到村里的“四季春”油茶基地,进行除草、施肥等油茶管护工作。
湖北麻城市乘马岗镇小寨社区是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革命战争年代,乘马岗有2万多人参加红军,其中仅小寨社区的在册烈士就有136名。
社区党支部书记廖家松介绍,由于地僻山深,交通不便,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8户694人,贫困发生率27%,脱贫任务艰巨。2016年初,湖北省军区决定对口帮扶小寨。
扶贫先修路,再走产业化之路。扶贫工作队先为小寨社区修建水泥公路26条,同时引进经营菊花和油茶加工两家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合作。菊花当年投入、当年见效,就鼓励农户在流转土地上自主种植,公司提供种苗、农药和技术指导,按不低于市场价保底收购;油茶见效慢,就补贴每亩300元的改造费,进入丰产期后,预计每亩收益不少于2000元。
去年,丁永明和妻子在油茶基地的务工收入2.2万元,加上土地流转等收益,成功摘去了“贫困帽”。“社区绝大多数贫困户都脱贫了,今年底就能全部脱贫。”廖家松很有信心。
(人民日报记者 范昊天)
咸丰县
5G会诊提升医疗服咸务质量
戴上特制眼镜,主刀医生的视野中出现了一支标记笔,在这支来自千里之外的标记笔指挥下,湖北首台5G环境下混合现实云平台远程会诊手术近日在湖北咸丰县顺利完成,来自湖北恩施的彭女士接受了手术。
咸丰扼守湖北西大门,山高路远。当地百姓倘若乘长途客运车上省会武汉大医院动手术,要跑600余公里,再加上亲属陪护,所需费用动辄数以万元计,虽说有医保及大病医疗补助作后盾,但对像咸丰县这样的国家级贫困县农村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额支出。
今年3月,湖北启动“健康扶贫荆楚行”活动,省内37家三甲医院组成9支省级医疗队,到省内37个贫困县医院重点开展大病救治,利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远程会诊等。借助5G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特点,偏远地区无需配置太多高科技医疗设备,就能与优质医院无缝对接,大幅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责任编辑 罗晓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