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汉字解密|桥 : 古人是如何造桥的?

汉字解密微信公众号  2019-06-10 16:31:56
分享到: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架世界上最长、最宽、最精准的跨海大桥,是中国建桥技术的里程碑,也让世界看到了我们国家的建桥实力。但你知道吗?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造出了第一座跨江接海的大桥,屹立千年不到,是福建省泉州市的洛阳桥,建在洛阳江和泉州湾的汇合处,是洛阳江在东海的入海口,这里波涛汹涌,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水中,在没有洛阳桥的年代,百姓们每次坐船都要默念平安,所以渡口被称为万安渡。

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46座,到现在已经快一千年了。大家或许很好奇,当时又没有水泥这种粘合剂,怎么让桥墩抗住入海口的水流冲击呢?当年的地方官蔡襄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他让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牡蛎附着满桥基和桥墩,把它们紧紧地胶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人首创的“种蛎固基法”。

弄好了桥墩,桥面怎么办呢?洛阳桥的桥面需要很多块重达几十吨的大石块,当时没有起重机,那怎么搬上去呢?聪明的古人想到了“浮运架梁法”,先把石块用木排托好,等潮水一涨,石块就被“抬”上来了,这样就能放到要铺的地方了。这种办法也是世界首创。

最终花了快七年的时间,耗银一万四千多两,才修成了这条跨江接海的大桥,这就是中国的建筑精神,显示了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那么桥这个字又是如何造出来的呢?查看文末节目视频,即可找到答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副教授 谭飞

来源:汉字解密微信公众号

(编辑:郭小涵)

责任编辑 郭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