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手记 | 记者张瑞芳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的三幅画面
从6月27日凌晨接到命令,紧急赶赴重灾区新洲,在暴雨中与消防官兵奋战21小时,报道紧张的万人大转移,她粒米未进,滴水未沾;到第二次、第三次挺进新洲,感受各方力量的守望相助,手握话筒,沾满汗水、泥水和泪水,在张瑞芳的报道中传递的是暴风雨中的一份份坚守与温情。
到新洲来了已经有好几天了,其中有好几个夜晚都是不眠之夜,几乎所有的时间全部都是在那片洪水边度过的,我们很累,但是在这里采访的感受还是挺多的。有几幅画面,当我晚上闭上眼睛的时候,会在我的脑海里会回放。
第一幅画面
第一个,昨天晚上,在我们受灾的106国道,被淹没的国道周围,一片漆黑,一片寂静,只有消防车的灯光像月亮一样明亮,照亮着深夜还在忙碌的消防官兵。昨天夜里,他们是在过境的洪峰备战,最终洪峰平稳过境。从我们凌晨两点多来到现场到现在,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在大雨中还是在大太阳底下,都可以看到消防队员的身影,比我们更辛苦的是他们。我们跟着他们一起冒着大雨,看着他们浑身都湿透了,坐着冲锋舟,还有吹着哨子,一家一户地去找。即便是有的时候带队的村民说这家里面可能已经没有群众了,但是他们仍然还是想在这里多停留一下,再多问两声,有人吗,有人吗,就是想不放过任何一个群众。即便是第一天去查访过的群众,已经知道他们有的已经不愿意转移出来了,第二天还是要再去看一下,那里的情况怎么样,还是要再劝一遍,待在被洪水淹没的家里很不安全,还是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撤退到安全的安置点里面。无论我们走在哪里,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存在,我问了一个消防队员,就问他:“这样,不累吗?”他当时非常自然,他也不知道我在采访,很平静的感叹了一句:“这个时候当兵的不上,还能谁上呢,老百姓总说我们是最可爱的人,那我们不就应该这样做吗。”当时给我的震动特别的大,这个画面在我脑海里面久久的都不能挥去。
第二幅画面
第二个画面是前天的清晨,杨康应该跟我们在一起,我们一大早来到了洪水被淹没的106国道附近。有一大袋热腾腾的馒头包子,一箱箱的豆浆,还有家里面的电饭煲端过来的一锅锅的稀饭,都是新洲的这些市民,他们可能自己并不是受灾的群众,但是看到那么多的消防官兵来帮他们抢救他们的家里人,做了那么多的贡献,所以自发的凑了钱,一百,两百,三百,去买菜,去买馒头,然后去订爱心的盒饭,给他们送过来。不只是抗灾,抢险救灾的时候这样,包括昨天晚上,我们去看,现在大部队已经撤离了,只留下收尾的部队,只留下少数的工作人员在这里驻扎的时候,我们的晚餐还是在工地上吃着,不知道哪位爱心人士送来的爱心盒饭,一直到现在他们都还在提供这样的服务。
不光是在现场,我们去的每一个安置点里面,都能看到里面堆着满满的像山一样高的方便面,矿泉水,包括像昨天下着雨还在陆续的往这里送,他们有的根本就没有留下姓名,但是就是登记的单子上,安置点里面登记的册子上,已经是厚厚的好几页,他们不停地往这里面送棉被,送吃的,送米,送油。就是在这样的洪灾面前,感觉到了那么多的爱。
第三幅画面
第三幅画面是一个老乡,他打着伞,那天特别热,雨刚刚停,他是新洲的一个普通的居民,他的老家已经被淹了,虽然他人没有在那里居住,但是他自己却主动的跑回老家,带领消防的官兵一起,去搜寻群众。因为被洪水淹没之后的路况都特别复杂,虽然我们的冲锋车在一片汪洋上开,但是它不是在海上,车的底下是道路,是泥潭,是花台,是栏杆,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地方,车开到每一个地方都可能会卡壳。他对每一个路况都特别的熟悉,然后有一些居民不愿意走,每一家都要去开门,因为他跟当地群众的关系比较熟,他可以去问情况。有一个阿姨他家里面的老父亲已经3天没有吃东西了,最后一口气了,他还在那儿劝他,问生活怎么办,要不要送东西来,有的不愿意走,他还给他们带去吃的。就是做这些,没有人让他这样做。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这是他的家。”
我们经常会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会说,洪水无情,人有情。这个情在哪里,我想当我晚上闭上眼睛的时候,就在这一幅幅没有办法忘掉的画面里。
作者:湖北之声特别报道部记者 张瑞芳
(责任编辑 何潜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