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了不起的匠人|林志玲穿上汉服也太美了吧

湖北卫视微信公众号  2019-05-27 14:50:28
分享到:

川藏北线进藏的最后一道隘口,海拔六千多米的雀儿山,翻过去就是德格。上世纪五十年代通公路以前,这里几乎与世隔绝。

从选木雕刻,到印刷成册,德格印经院里每天的生活都与两百八十八年前几无二致。这座由当年的德格土司创建的印经院,经过代代积累到今日已藏有三十二万块经版。许多藏民卖掉牛羊来德格印经院工作,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修行。彭措泽仁从小随父亲在印经院长大,印经院的传说就是他的床头故事。

这期《了不起的匠人》,我们讲述的第一位匠人就是经书印刻匠人彭措泽仁。 

对彭措泽仁来说,印刻经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而这源于彭措泽仁的父亲。彭措泽仁的父亲也曾在印经院工作,从小做到老。24岁时,彭措泽仁便跟随父亲到印经院工作,从此再未离开。父亲就是他的老师,那时,父亲就告诉彭措泽仁“这个工作你一定要做一辈子。”彭措泽仁说:“小时候他告诉我不能抽经版玩,经版要从一到一百按照顺序摆放”印刻经书前,父亲会要求彭措泽仁沐浴更衣,把自己整理得干净整洁才能开始印刻经书,无论是口水或者别的脏东西都不可以弄到经书上。

由于经版、经书不耐水火。印经院内不通水电,刻经依赖天光。三十八年的日出日落里,彭措泽仁早已熟悉每一天阳光进来的时间,直到日落之际,他的刻刀才会放下。

彭措泽仁说:“早上的时候,光线进来,这时候的印经院最美,中午太阳在正中央最耀眼。晚上收工的时候,刀不能停在na和ca上,因为这两个字母代表病痛,要以别的字母做结尾之后才能收工。”

对彭措泽仁来说,印刻经书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他说:“一个人活得时间并不长,刻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事,所以我会坚持。我会一直坚持刻经直到我看不见了为止。”

2017年5月16日,身穿汉服的林志玲,出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当时的那一刹那,全世界都为之惊艳。

而为林志玲量身裁衣,手工制作这件汉服的,竟是一个80后“香港仔”钟毅。汉服,一直被视为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它锦衣华裳,天机云锦,在岁月流淌中翩翩起舞。它飘逸灵动,衣袂翻飞,长风玉立间,才是东方女子的姿态。

钟毅第一次知道汉服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当时清军入关,削发易服,汉族的服饰传统就此断裂。短短数语让这个曾经的少年扼腕叹息。那时就埋下后来立志制作发扬汉服的决心。

然而怎样去唤起大家对汉服的关注,并重新穿上汉服?钟毅一开始并没有找到方法。

他曾经身体力行每天穿汉服,甚至第一次去女友家拜访女友父母竟也穿着汉服。幸好,女友的父母非常开明,只是对钟毅的服装颇感疑虑?如今,当时的女友早已成为钟毅的妻子,在妻子眼中,钟毅是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理想主义者”。

然而钟毅身体力行身穿汉服的行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钟毅自己开始反思,怎样才能让人们穿上汉服,延续几千年的汉族服饰传统?幸运的是,钟毅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提出汉服正装的理念。钟毅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汉服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作为民族服饰,它更多代表的是礼仪和文化的符号。因此在一些例如结婚等正式重大的场合,汉服就会显得庄重而富有意义。

那么汉服究竟长什么样?钟毅从系统研究考证古汉服纹样开始,他认为应该以明代服饰为主要参照标准。随后,钟毅又着手设计、创立品牌,这一路,挫折伴随着嘲笑和世人的不解。布料复杂又不实用被工厂嫌弃;数量不少没钱赚。

一件汉服的制作周期往往要几个月,有时候甚至要花上大半年。汉服的成衣过程复杂而艰辛。一款“云锦实地纱龙袍料”,一年里已经经历了六次打版失败。

虽然遇到种种困难,钟毅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有一次,钟毅在山东博物馆看展览,一眼就认出一个观众穿着自己做的桃红葡萄纹的交领短袄。那一刻,他心内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后来,又有一对新加坡夫妻专门找钟毅定做了几十套汉服。整个婚礼完全按照中华传统习俗而来。钟毅认为根据客户的要求定制,这样的衣服对客户来说,是独一无二的专属品。它是活生生的衣服,而不是一件活在过去的文物。这正是钟毅最开始的目标。

钟毅说,他现在仅仅是开了一个头,但他相信,自己已在正确的路上。

来源:湖北卫视微信公众号

(编辑:郭小涵)


责任编辑 郭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