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V视丨爱国情 奋斗者·知识分子风采录 湖北科研人的南极梦:34年,初心不变

长江云  2019-04-01 19:48:39
分享到:

131天、3万海里航行,载着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的“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3月12号回到祖国。几天前,位于武汉的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场特别的南极科考报告会上,几代湖北科研人讲述了他们的南极梦。

在这个会场,有刚从南极回来的科考队员,还有16位曾经追梦南极的湖北人,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倾听到湖北和南极的故事。

中国第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刘成恕:虽说过了20多年了,但是感觉好像就在昨天或者前天。

中国第2、4、5、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吕纯操:回首起来,我们当年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做的。

吕纯操和刘成恕,是湖北最早的一批南极科考队员,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他们分别参与了我国第一个和第二个南极观测站——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设。

中国第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刘成恕:船靠那的时候,首先队长喇叭上喊“敢死队员集合”。实际上第一批下冰面的,它是用吊车吊个大网兜,我们每个队员扒拉网兜上,放在冰上之后,第一个标准动作一个“大”字趴到冰上,为什么?怕裂缝,过一会一看很结实,这时候才跳起来给大家说,没有危险,下来。

中国第2、4、5、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吕纯操: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不管你是科学家也好,你是什么哪一级的干部也好,和水泥、做木工,大家简单起来都是建筑工人。

严重低温、高原缺氧的挑战,陡峭冰崖、巨大冰缝的威胁,科考队员一不留神就会与“死神”擦肩,而在漫长的极昼极夜里,最难受的是孤独。

中国第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刘成恕:就跟大家在解放战争看到了一样,用短波通讯,声音效果很差,像我家在新疆,经常就什么也听不见了,所以我一年多基本上跟家里没有联系过。

中国第2、4、5、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吕纯操:92年年底,小孩的母亲刚开始以为是中期(癌症),后来是晚期。回不来,直升飞机超过80公里就不能飞,海上冻得死死的,你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度日如年,那是叫煎熬。

上世纪50年代,世界主要国家都已经在南极设立科考站,而我国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开始建设时,已经是1984年。

中国第2、4、5、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吕纯操:我们没有建立常年观测站,我们也入不了南极协商国,那么我们最多只是观察员,你就没有发言权。

中国第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刘成恕:你不到现场去,没有第一手的资料,你去拿别人的资料,别人吃过的东西还有营养吗?

中国第2、4、5、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吕纯操:要把实验室建好,我们拿到第一手的客观资料,这是至关重要的。

再难,也要把落后的30年追赶回来!这个信念,让队员们在枯燥冰冷的南极相守相依。

中国第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刘成恕:到大山上去吼两嗓子,去唱些西北的那些民歌,把自己心中的郁闷散出去。

三十多年的建设,南极科考站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修建了混凝土建筑、水培阳光房,生菜、豆芽、小青菜都可以人工种植,有了网络,可以和家人视频语音,科研手段也有了质的提升。刚从南极回来的桑鹏说,比起12年前他第一次去南极,一切变化太快。

中国第23、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桑鹏:特别直观的就是站区的建筑物,包括新的发电栋, 越冬综合楼,新的车库,新的综合仓库,基本上所有的项目都跟国际上同步。

34年南极科考路,一代代湖北科考人,为中国在固体潮、全球气候变化、高空大气探测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做出了贡献。

中国第2、4、5、8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吕纯操:它是代表一个国家,不是代表一个单位,更不是代表个人。

中国第9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刘成恕: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中国第23、35次南极科考队队员 桑鹏:穿上这身有国旗的衣服,那么肩上的责任感就油然而生了。

(湖北广电融媒体记者 李昕  郑杰  通讯员 邱剑山 王以豪 责任编辑 唐元)

责任编辑 唐元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