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襄阳发现一块青石板 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郑国的历史

云上襄阳  2018-12-09 19:15:26
分享到:

在乡村,小沟小坎会用青石板搭一下,方便行走,这些青石板很少有人关注。然而在前几天,南漳一位村民发现的一块青石板却像一部史书,清楚地记载了两千多年前古郑国的兴衰和他的子民的去向。

上周末,本市几名文博专家赶到南漳县武安镇总督包村,考证当地村民发现的一块记事碑。当地村民介绍,半个月前,他们在整理家里田沟时,准备把这块用作过桥板的青石板清理走,然而翻开石板一看,顿时傻了眼,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刻着“世系难忘”,“郑公祠堂碑记”和“大清乾隆四十四年”等文字。文博专家仔细查看碑上2000多个文字后说,这块记事碑,记录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古郑国兴衰的历史。

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张靖介绍,这里面详细记载了郑国的始祖郑恒公从西周晚期一直到东周的故事,里面记载了周宣王、周幽王,包括平王东迁,郑氏的家族随着周王,从西周的灭亡,到东周的建立,都是周王朝的拥护者。

史料记载,始建于公元前806年的古郑国,是我国历史上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以商业发达、法制健全和诗乐文化闻名于世,公元前375年,在内乱和外敌入侵的内忧外患下逐渐衰落,最终被韩国所灭。

碑文记载,郑国灭亡后,子民们为了纪念郑国,改为郑姓。元末明初,因为战乱,使两湖地区的人口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就用江西人口填补两湖地区,郑氏家族就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迁到了南漳,这也非常清楚地记载了元末明初人口迁移的历史。

碑文上说,清代乾隆四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779年,一支郑氏家族在南漳武安镇总督包村修建祠堂,并刻下这块石碑。当地村民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祠堂才被毁掉。“祠堂有宫殿,还有院子,还有小厢房,院子里还有两棵大柏树。”当地村民郑克强说。

村民介绍,这块记事碑原本镶在祠堂的墙壁上,祠堂损毁后,被村民搬到农田当作过桥板使用,好在石碑正面被掩盖,上面文字才完整地保存下来。

文史研究者李治和介绍,碑文记载的“世系难忘”,说的是姓氏是不能忘记的,不忘记他们的先人是黄河边上郑国的后裔。

记事碑上,还记录了郑家的家谱,以及“明德必达,勤俭持家”等二十多条郑氏家族的家风和家训。张靖说,一般的家谱是记在纸上的,记在石碑上,还这么详细地记载他们家族的一些基本概况的,不是很多。

文博专家介绍,这块记事碑有较高的文物和史料价值,目前,当地村委会已搬到室内加以保护。

来源:云上襄阳

(责任编辑 吴松)

责任编辑 吴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