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问津书院:千年文脉 薪火相传

人民网-文化频道  2018-12-04 17:23:16
分享到:

“文脉颂中华·书院@家国”网络传播活动

问津书院:千年文脉 薪火相传

问津千年,古韵巍然。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的问津书院,门前流淌着微波荡漾的孔子河。孔叹桥、坐石、桀溺畈、晒书山等一系列历史遗迹记录着千年前先贤在这里“问津寻路”,探求人生渡口与济世之路的经典故事。

问津书院

“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传道得徒,行道得舆,试观此日问津处。”据明《一统志》记载,西汉时期当地农民种地时偶得一块“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石碑,淮南王刘安遂在此建碑立亭、修建孔庙,以此记之。唐代杜牧为齐安刺史时,在此设立学宫“兴学教士”。明代大儒云集,王守仁、耿天台、耿叔台、彭好古等于此“孜孜聚讲”。万历三十四年(1606)由湖广巡抚熊尚文题写“问津书院”匾额。自此,“书院之名始立,书院之制始备”。

“孔子使子路问津处”的石碑,原碑已失,此碑复制于明代早期

长久以来,问津书院名士云集,人才辈出。明洪武年间制定祭奠孔子音乐的詹同,清代曹本荣、万尔昌,近代著名书法家张翼轸等皆毕业于此。弦歌传诵至民国四年(1915)最后一次大修,后问津书院渐渐湮没于纷飞战火之中。

问津书院讲堂

渊源有自,薪火不息。上世纪90年代,原新洲区国家调查队统计员李森林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自己的祖辈弼臣秀才与张翼轸同为问津书院的学生。而当地村里的“孔庙”即为问津书院遗址。“家中藏有书院的考卷、文具、书画作品,但一直不知道其中的渊源,这次偶然的发现,让我有一种想弄清问津书院来龙去脉的念头。”李森林向记者讲道。

李森林冒雪寻访问津遗迹——“孔子坐石”(李森林供图)

从那时起,每逢周末,李森林都会坐车到新洲区,而后徒步到问津书院及周边村落寻找文物、采访村民、收集史料。家中藏书有限,图书馆又不允许抄书或拍照,于是李森林到图书馆查阅到相关资料后记在脑子里,出来再回忆记录下来。为保证史料准确,李森林还拜访了原武汉大学校长陶德麟教授、武汉大学教授黄钊等学者,逐渐复原问津书院历史。2001年,李森林还发现了三块问津书院石碑,“其中‘重新问津书院记’一碑是在糖厂发现的,这块汉白玉石碑当时被工人当做凉糖板。”李森林说道。

李森林为问津史料采访当地老农(李森林供图)

据女儿李瑶回忆,父亲一门心思扑在修复书院的工程上,为了在安静的环境中撰写书稿,有一年的春节期间都闭门谢客。“父亲这些年始终自费研究问津文化,从未在书院担任职务。问津文化首重‘耕读传家’,不为功名,但求礼义,他的这种执着也深深感染了我。每一次父亲写好一段书院历史的草稿,都由我誊写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李森林与专家学者们共同完成并正式出版了《问津院志》(上、下)、《问津史话》、《问津人物》、《问津诗赋》、《问津文论》等书籍。问津书院修旧如旧,恢复为雕栏画栋的古色院落,破碎文物得以修复保存。李森林也成为“问津传说”项目的“非遗”传承人。有据可考的历史渊源、原址复建的古老建筑、古论今谈的专业研究……问津书院从外表到内涵得到全方位恢复。自此,一度中断的问津历史终于再续。

问津博物馆所藏文具

“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李森林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我帮助海内外几百人找到了他们祖辈与这里的渊源。我从未想过要在修复书院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任何荣誉或者经济利益。能够为保护、传承鄂东文化遗存做出一点贡献,我感到很欣慰。接下来我还要从社会学的角度继续研究问津人,研究他们在中华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

书院静静伫立于岁月之中,底蕴深藏,需要更多人的用心呵护。在赓续问津文脉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学者给予大力支持。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武汉大学原校长陶德麟教授、武汉大学教授黄钊等为探史书院、正本溯源等方面做出了贡献。“2000年后,我开始对问津文化历史的考察和研究。问津书院在长期办学中大力倡导‘尊道’、‘崇德’、‘好学’精神,这不仅在历史上为荆楚学人和当地士民建立精神家园,而且对于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亦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作用。”黄钊教授表示。

文脉似兰,其馨远播。目前新洲区正进行乡村儒学推广活动。“以书院带动民风、乡风、家风建设,利用当地的学堂、祠堂、礼堂等阵地,邀请退休乡村教师、热爱传统文化的老同志等进行儒学推广工作,继续弘扬传承问津文化。”湖北省问津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副秘书长霍华先介绍。

耕读传家、崇文尚武、忠孝节义、传德报恩,问津书院文化千古传承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先贤手中接过文明的火炬,而后将其熊熊不息地交给后人。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五千年、文脉延古今,也正因如此。

记者 宋子节

(责任编辑 小涵)

责任编辑 李小涵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