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遗保护:市场是最好的保护 使用是最好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甘肃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这些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瑰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位于兰州市金城关文化风情区的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纽带连接作用,让市民能够亲身感受、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陈展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荟萃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有兰州太平鼓的粗犷雄浑;永登高高跷的惊险刺激;兰州鼓子的古韵悠扬;黄河大水车的水激轮转……现场采用实物陈列、场景复原、多媒体等数字化现代手段,集展示、陈列、收藏、研究、保护为一体,是了解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的窗口和平台。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动”起来,兰州“非遗”陈列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活态”展示让前来参观的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回想起很多兰州的历史记忆。除此之外,为了保护非遗项目传承人,让参观者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还建立了兰州鼓子基地、刻葫芦传习所、泥人传习所、剪纸传习所等。该馆以强烈的地域性特征见证了丝路文化、黄河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深厚底蕴和非凡魅力,使观众在充分享受全新视觉盛宴的同时,起到了对民族文化认同和区域文化传承的作用。
让非遗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大环境下“活”起来,无疑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最好的方式,但作为传统文化标志性产物的非遗项目或非遗文化,其活化石一般的历史属性无论从实用性、传播性等方面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的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走进现代生活,尤其是走进年轻人的世界,就必须结合现在的传播方式与接受方式,有所改变。一方面,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开发和利用,为非遗留下一片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文化需要在现实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保鲜和创新,用创意和创新让传统文化回归到我们的生活,从而获得强大的生命力。
市场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非遗项目和非遗文化不应该只是放在博物馆里静态的展示,而是应该继续留存在它出现和扎根的乡土,并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也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文化营养。我们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以现代商业意识将非遗带入一条由文化而市场的持续性发展之路。同时,对“非遗”的创新宣传,也是促进其传承不可缺少的一环。《国家宝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节目通过对一件件文物的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通过邀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作为“国宝守护人”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通过电视化的呈现、网络化的传播,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这样的模式很值得借鉴。
有深厚的非遗积淀,这是我们极其宝贵的文化资源,但活在过去,注定会被时间所湮没,唯有创新和激活内在的力量,才会让非遗获得灿烂重生。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记者:徐晓兵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