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与时尚相得益彰
以“打造设计梦想共同体·再设计”为主题的2018上海设计周昨(1日)起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是历届以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此次设计周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亮眼的元素之一。数百件非遗跨界作品可用于多个生活场景,美观时尚。
笔者在现场看到,展览中央大厅陈列的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公共艺术装置“百鸟林”,汇集了大江南北以鸟为主题的四种染织绣非遗项目——蓝印花布、丹寨蜡染、阿坝羌绣、苗族百鸟衣,并结合镭射材料和透明彩色软玻璃等当代时尚材质,营造出一个传统手工艺的“森林”。用各式鸟类图案印制的蓝印花布从天而落,配以各式鸟鸣啼叫,几乎吸引了所有参与者。展览里的创意展品,有的把竹刻、银雕、刺绣融入时尚的包包,有的把传统旗袍的元素、中式盘扣、剪纸的技艺,运用到围巾、披肩当中,各种茶具都包含非遗淡雅、禅意的意境,本市的一家创意园区,更是集合了15家创意工坊,通过形形色色非遗的表演和展示,吸引参观者互动评点,参与体验,形成人群爆棚的可喜景象,加深对传统非遗的融入感。
本届活动周以“设计”之名,让传统文化、非遗手工艺融合当代审美,走进市民日常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设计周上最亮眼的元素之一。现场一系列非遗衍生创意品,如蓝染丝巾、扎染渔夫帽、刺绣抱枕等,这些随身装饰之物小巧精致,设计奇巧,细节之中极见真章,同时作为一个双向互动的平台,展品直接面向市场,传承人、设计师与观众面对面,接受检验,一系列非遗的跨界探索引人关注,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样本。
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中的大部分产生于农业社会,融入现代生活是其面临的重大命题。进入互联网的新零售新消费时代,传统的非遗传承,需要打开壁垒,建立与社会多方面的联系和互动。在今年设计周2万多平方米展示空间中,60%的全球首发和特别定制新物种,诠释时尚海纳百川、跨界融合的鲜明特色。比如设计师将蝴蝶图案进行再设计,用于日常家居杯碗上,别有一番风味;而黎锦丰富斑斓的色彩以及经典耐看的几何纹样,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箱子上,时尚感十足;此外使用羌族最质朴典雅的手工刺绣素绣创作的高级定制礼服,顾绣与缂丝双面绣制的《徽宗?芙蓉图》提包,蓝染非遗技艺打造的沙发,创新藏族风的娃娃服饰等,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吸引青年人眼球的同时,助推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发扬光大。
让非遗这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在当代化上下工夫。非遗文化只有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去认识每一个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运用创意时尚的方式,无疑是当下推助非遗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原则下的最好样式,使得许多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都与时俱进、发生升华。
传统和当下的对话,艺术与科技的邂逅,个性和潮流的携手,现实和虚拟的穿越,物质和精神的契合,用再设计体验当代,触摸未来,让设计力量引领生活,推动发展,相信上海设计周的这个追求,通过非遗的创新性转化,一定会助推上海的非遗传承保护,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走出一条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独特路径。
来源:东方网 作者:王洪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