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科技给粮食行业将带来什么?

湖北之声  2016-05-19 11:10:00
分享到:

当粮食遇上高科技

长江云报道(湖北之声记者李丽、通讯员龚伟、卫掌帅)粮食一直被人们当成餐桌上的主粮,但在17号—18号召开的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上,传统的主粮经过科技的改造,变成了胶囊似的营养剂、人们日常使用的生活用品等,让人脑洞大开。这不由得让人好奇:科技会给粮油带来什么?我们一起盘点一下出现在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的新奇特。

在位于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馆的二楼展区里,一家展位上放着各种一次性餐具和包装袋,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外表光洁。负责展位的是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外贸经理张晓燕介绍,生产这些一次性用品的主要原料就是玉米淀粉:“袋子加入玉米淀粉,传统的塑料就用少了,可以节约石化能源。用完垃圾处理后,释放的二氧化碳比传统塑料会少很多。”

过去,玉米就是人们的口粮,如今遇上高科技,变成了生活用品。在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上,一座用塑木型材搭建的长廊也同样引人注目。原木的颜色、光滑的外观,坚实的内壳,如果不是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人们很难相信这些塑木是用稻壳和秸秆加工出来的。荆门环星循环农业公司综合部主任曾海清介绍,这些塑木去年年初开始在公司投产:“我们塑木型材主要成分60%是稻壳,能够防腐、防水、防晒、防虫防变形,我们现在年产1万吨,我们产品供不应求啊,我们现在准备增加两条生产线。”

当粮食遇上高科技,不仅可以变成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在推介活动上,同样是用稻米,大米加工企业福娃集团把稻米加工成了蛋糕、饼干和米汁饮料。

在湖北洪湖浪公司,稻谷经过加工后,被炼制成谷物素营养胶囊,剩下的稻壳灰被提取成白炭黑,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诸多领域。

因为科技进步,大米也不再只限于加工稻谷。武汉轻工大学展出的最新研究成果马铃薯米,以马铃薯粉为原料的主食米,既有大米的功能,又比大米更有营养。武汉轻工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吕庆云:“我们开发马铃薯米响应国家号召和省里的指导,国家推行马铃薯主食化战略,十年之后我们国家马铃薯粉的产量可能会达到8000万吨,将来消费量会特别大。” 

此外,随州天星的稻米油综合利用、江声科技的营养米、江汉平原的水乡虾稻米也十分吸引眼球。科技改变了工业,连传统的粮油产业也受到了科技的影响。当传统的粮食遇到高科技,不仅仅是形态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还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而这背后离不开粮食行业主管部门的科学引导和扶持。 

惟楚有才。此话确有现实的依据。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云集,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拥有一大批著名的专家学者,在粮油育种、生物工程、粮食加工、粮机制造、质量检测、粮食经济、企业管理等方面具备雄厚的科研实力。

为了激发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省粮食局坚持把粮食科技创新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定期研究解决粮食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省粮食局副局长胡新明:“每年将科技、人才兴粮工作纳入各级粮食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今年又纳入了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范围,确保粮食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为了给科研人员营造良好的粮食科技成果创新环境,2015年,省财政安排2000万元粮食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采取奖补方式,鼓励支持粮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今年,我省进一步加大了粮食科技创新专项扶持资金力度,由20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省粮食局副局长胡新明介绍:“鼓励引导粮食专业人才参与粮食经济发展研究,对研究成果通过评审的给予一定资金奖补。对“金蓝领”高技能人才、粮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粮食行业高端管理人才的培养、引进给予补助。”

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正在孕育成长,为湖北省在粮油育种、生物工程、粮食加工、粮机制造、质量检测、粮食经济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科研实力。 

当然,粮食和科技的相遇不仅仅是让我们脑洞大开的美丽画面,更有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尤其是在粮油产业同样面临供给侧改革的当下,如何让生产和科研两张皮连得更紧?

政府做红娘,破解生产科研两张皮

18号,当首届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推介活动渐渐步入尾声。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端出的低残油低温榨油技术和装备还在寻找中意的合作厂家。

“低温压榨技术可以全面保留油的营养成分,第三个我们采用低温物理炼制技术不会产生废水,可以简化工艺,降低生产成本。”

省粮食局产业与市场处副处长童国富介绍,这项科研成果科技含量高,可以广泛应用于油脂加工企业,提高食用油品质。为了让科研成果早日开花结果,组委会特意为这些待字闺中的科研成果做红娘。这次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促进各方合作共嬴。同时,童国富建议科研机构也要多倾听企业需求,及时完善自己:“有这项成果,现在关键问题是整个油脂行业不景气,投资就很谨慎。我们就是为其搭建平台。你看这个展会就专门为它设置了展位。”

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成生产力,究其原因还是高校及科研院所研发成果过于前沿,企业在当下用不上;企业生产过程中遇难题,高校、科研院所又不愿意去帮助解决。长期以来,国内普遍存在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经济科技“两张皮”的现象。找准问题症结后,我省粮食主管部门也是对科研机构扶上马,还送一程。

如何让科研成果从写在论文长在实验室到走进企业转化成生产力?近年来,省粮食局分别与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武汉轻工大学等高校签订了科技与人才兴粮战略合作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省粮食局产业与市场处处长王正元:“每年召开1-2次沟通协调会,审议合作重大事项,确定当年具体项目,并由相关处室负责合作项目的协调与落实。”

与此同时,我省每年安排2000万元粮油精深加工贴息资金,2013年开始,每年又集中5000万元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共计7000万元资金支持骨干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成果转化。省粮食局副局长胡新明:“用政策引导企业积极推广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推行“适度加工”,促进节粮减损,加快转型升级。”

真金白银的政策,实实在在的措施,良好的创新机制,多方因素叠加,企业发展观念也变了。这一点,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赵思明深有体会。过去,赵思明曾研发出一种方便米饭,但却迟迟没有得到转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没有深加工的发展意识。“虽然原来方便米饭转化不理想。但是现在有了新的方案。现在有企业非常感兴趣,有好多企业找我们谈合作。而且今年找我们谈产业规划的特别多。这也反映出企业发展一个新动向,现在企业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谋求发展,以前只是问一个技术怎么解决。”

转变带来双赢。专家的科研成果有了转化的平台,企业发展瓶颈也得到了突破。在国内油脂行业普遍不景气的条件下,中兴洪湖浪公司通过打造全产业链,利用粮油加工副产品生产生物柴油和甘油,创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洪湖浪公司副总经理张鹏告诉记者:“公司有20万吨生物柴油产量,每年可以达到40亿元。然后甘油是由生物柴油提炼出来的,会延伸产业链,达到利润最大化。也是综合利用,吃干榨尽。”

产研对接,开辟了湖北省粮油产业发展的新天地。据统计,湖北粮油加工最大规模企业年产值由不到5000万元壮大到过百亿元。不断加大的产研对接力度在其中可谓功不可没!

(责任编辑 胡汉敏)

责任编辑 胡汉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