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火爆全国的这盏“湖北绿”,明天将惊艳亮相外交部蓝厅!

长江云  2018-07-11 19:31:11
分享到:

明天(7月12日),以“湖北,从长江走向世界”为主题的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活动即将在京举行。一百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知名跨国公司和国际商协会高层代表、中外媒体记者等将齐聚外交部蓝厅,共同聆听新时代湖北的故事。活动现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洁,将向来宾演绎玉露传奇,展现荆楚茶文化。

何洁茶艺表演

何洁在彩排现场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同印度总理莫迪在东湖边会晤时品评的那款茶叶——恩施玉露迅速成为了网红。

恩施玉露实为“玉绿”

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加工工艺沿袭唐朝的蒸青制茶工艺,创制于清代。

恩施“玉露”茶,原名“玉绿”。

1686年,《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到朝廷,获当朝皇帝“胜似玉露琼浆”之盛赞。

在恩施方言中,“露”与“绿”是同音字。于是,恩施“玉绿”,渐渐演变成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之“绿”,独树一帜。作为蒸青茶,其干茶、汤色、叶底“三绿”特征明显,堪称绿茶典范。

恩施玉露制作工艺源于唐朝,与陆羽撰写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所载蒸青制茶法相同,与通过炒青、烘青杀青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齐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玉露,承接一千多年中国茶人的智慧,用比炒青、烘青更高温度的蒸汽瞬间杀青,不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叶的营养,而且留住了芽叶的鲜、嫩、柔,实现茶叶“三绿”:干茶翠绿,茶汤清绿,叶底嫩绿。

玉露茶制法工序繁多,且只能手工:指尖捻,掌温揉,搂、搓、端、扎,制茶人数百年来心口相传。

历史悠久,有唐朝韵味

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明代黄一正《事物绀珠》中有关于“施州茶”的记载。据传清朝康熙年间,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位姓蓝的茶商,他自垒茶灶,亲自焙茶,制成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本身的历史溯源是很悠久的,不仅恩施地区产茶的历史久远,也因为蒸青是我国最开始的绿茶杀青方式。

蒸青绿茶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早在唐代就已开始生产,那时的蒸青绿茶是蒸青团饼茶,据“茶圣”陆羽《茶经》中记载,其制法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而明代随着炒青技术的成熟,很多的绿茶都采用炒青的技术,使用蒸青技术制作绿茶的越来越少,这种状况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但恩施玉露却坚持用蒸青制作,这似乎也带着一股唐风。

厚重的文化积淀与传统制茶工艺延传至今,使恩施玉露成为我国至今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蒸青绿茶,被评为“湖北第一历史名茶”和“中国十大名茶。”

进入本世纪后,恩施市开始高度重视恩施玉露传承人的培养。最近十余年,已培养恩施玉露加工技艺传承人200多名。

目前,恩施市已认定润邦、凯迪克两个“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申报并公示第十代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第十一代代表性传承人蒋子祥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现在,恩施市建有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体验馆10多家。其中,亲稀源硒茶公司设在女儿城内120平方米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体验店,一年销售收入达400万元。

“一品其香,二品其味,三品其韵。”荆楚茶文化让宣传片《湖北:从长江走向世界》活色生香,玉露也将随着中外嘉宾的口碑香飘世界。

策划:朱力军

导演:鲁 澧

摄像:逯 涛 杜琛

剪辑:杜 琛 张航

责编:王清茜 李若璐

编审:朱力军 鲁澧

(责任编辑 罗晓贤)

责任编辑 罗晓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