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感动!汛期河流挡上学路,恩施一“趟水老伯”背娃过河整整40年

楚天都市报  2018-06-14 15:04:50
分享到:

群山连绵,郁郁葱葱,水流淙淙,清澈可鉴。

南河从武陵腹地的来凤县杨梅古寨流出,缓缓注入酉水。小河两岸,分别是三胡乡的几个村组和乡里唯一的小学苏家堡小学。每年进入5月汛期,山洪冲下河水漫涨,过南河的便道就被淹没,最深时水可及腰。

村里的娃娃们去上学,涨水的南河成“天堑”。安子村55岁的老农侯长辉,每天早晚都会准时来河边,背着娃娃们过河去上学,接娃娃们放学回家。

1978年15岁初三那年开始,他一背就是40年。孩子们有的并不知道他名字,都亲切叫他“趟水老伯”。

河边总有个等候的身影

6月初的一个雨后清晨山里湿气氤氲,金龙村12组的向春阳、安子村4组的杨金玲结伴走在上学路上。13岁的向春阳和12岁的杨金玲都是苏家堡小学的学生,从她们的家里到学校,要走半个多小时,中间要跨过南河。通往对岸的便道已被山洪淹没,水流湍急,“看,那个老伯伯来等我们了。”眼尖的杨金玲指着河边一个身影说。不远处的南河边,55岁的侯长辉穿着深桶套鞋,眯着眼正等着上学的娃娃们,“快过来,我背你们过去,现在涨水了,不安全。”孩子们走过来,老侯一把背起,趟水过河,一边走一边慢慢试探脚下的石头是否湿滑。不到5分钟,送完一个孩子,老侯又转身回来背下一个。

把所有上学的娃娃背过河后,老侯叮嘱他们路上小心,并约定下午放学时还来河边等大家,这才挥挥手告别。“我今年六年级,老伯伯每年这时候就来背我过河,已经6年了。”苏家堡小学的向春阳说,这条河平时很浅,有条水泥便道可以走,可每年一到5月汛期,几场雨后山洪就冲下来,河水漫过便道,最深时水可及腰。如果不走这条便道,就要绕着河边的山路走到学校,得多花近40分钟,老伯伯每天来背大家过河,可有时小朋友们都忘了问老伯名字,只说声谢谢就走了。

背娃过河已坚持40载

侯长辉是三胡乡安子村5组的村民,15岁那年,他还是名初中生,那时南河上的便道只是土路,被水一冲就垮。有一次他看到村里上学的小弟妹们过不了河,就主动上前背大家过河,一来二去成了习惯,就这样坚持下来。“河里一涨水大人都不好走,更别说学生娃了。幸好有老侯,背这些娃过河,一背就是40年。”安子村6组的村民年菊英说,不光学生,安子村、金龙村的老百姓上街赶场也要从这里过,老侯都是能背就背,能牵就牵。“老侯人好,只要涨水就无偿背学校里的娃娃们过河,我们学校很多孩子都是他从一年级背到毕业的。”苏家堡小学校长腾元说。

不走便道就得从远处的山路绕,路边遍布荆棘杂树,时不时会落石头下来,十分危险。不用背娃娃过河的时候,老侯也没闲着,为方便乡亲们过路,他每年至少要去砍两次荆棘杂树,砍一次就得花上一整天的时间。每次忙完了地里的活,他就带着砍刀出门,一路走一路披荆斩棘,有时手还会被路边树枝划破。

“村里都是些留守学生,老人都送不了,我看着这些学生就跟自己的孩子一样,一个个背过去了才能放心,以前背过的好多娃儿现在都是大学生了。”侯长辉乐呵呵地说道。

勤爬苦做甩掉贫困帽子

老侯妻子杨桂英今年53岁,患有神经瘤,手脚行动不便。父亲今年去世,家里三个女儿都出嫁了,因缺少劳动力,这一大家子的重担全压在了侯长辉一人身上。这么多年他没有外出打工,而是决定在家多种庄稼,靠自己的双手养活全家人。他将周围邻居闲置荒弃的田全流转过来,加上自己家原本的几亩田,一共有20多亩田,家里还喂了6头猪。农忙时,侯长辉经常6点就下地干活,忙到晚上8点才回家,农闲时,侯长辉还会去帮别人种田打零工。两年下来,侯长辉靠双手摘掉了“贫困帽”。

“爸爸一直教育我们子女要孝顺善良,要忍得、让得,不怕吃亏。”侯长辉的女儿侯雪霜提起父亲来,脸上满是自豪。“我现在在村委会协助尖刀班的工作,上星期刚交了入党申请书,计划 5月份去广州考会计资格证,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争取多给乡亲们办点儿事。”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 陈俊 通讯员 彭涛

(责任编辑 晓文)

责任编辑 吴晓文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