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不会带兵的书生不是一个好诗人
如果要说古代诗人里最有才的人
辛弃疾必须能上榜
毕竟身为一个书生
他却是个会带兵的书生
而我们对他印象不止只停留在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还有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878年前的今天,辛弃疾出生了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辛弃疾人生中的第一件壮举
居然是:起义!
他拉了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入伙
原因很简单,
并不是这和尚脑袋剃的光,
而是因为……
他手底下有一支千人小部队
(就是这种,打架人超多~)
然而事实证明,在和平年代,
嘴上没毛的人坑爹,
战争年代,头上没毛的更特么坑爹。
义端和尚在起义军中呆了一段时间后
对!这和尚跑了!
不仅自己跑,还偷走了义军大印,
企图献给金人,求取荣华富贵。
辛弃疾当下立下军令状
三天之内,保证夺回义军大印。
一部宋朝版的“千里追凶记”,
就这样开始了。
之后的剧情很简单,
辛弃疾纵马一路狂追,
斩杀了秃贼义端,夺回了义军大印。
这猛劲,那是再没得说。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
辛弃疾作为义军联络员
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回归事宜。
然而……
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
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坏消息
差点让辛弃疾吐血。
义军首领耿京,
被一个叫张安国的叛徒杀害了。
辛弃疾彻底愤怒了。
好个背信弃义的叛贼,你给我等着。
艺高人胆大,
辛弃疾当即带了五十人敢死队,
袭击了五万人的金军大营。
在1000:1的悬殊状况下,
辛弃疾活捉了叛徒张安国,全身而退。
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
也不过如此尔。
这可是一版活脱脱的“宋朝版赵子龙”。
就问一句,这份猛劲,
宋代文人中,
除了辛弃疾,还有谁?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
这样的猛人,有宋一代,
也就辛弃疾一人而已。
辛弃疾惊人的勇敢果断,
使得他名重一时 。
在这种光环的笼罩下,
终于回归了他所钟爱的大宋帝国,
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本想着归国后一展雄才,
收复中原的辛弃疾,
却被现实无情的打肿了脸。
尽管宋高宗赵构
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
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
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
而他本人也向朝廷上疏了
《美芹十论》、《九议》
等著名的抗金北伐策略。
然后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南宋朝廷,
对此反应十分冷淡,
只是将辛弃疾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
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地方官职。
显然这与他收复中原的理想大相径庭,
虽然他干得很出色,
但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
内心也越来越感到压抑痛苦。
强敌压境,国势日衰,
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
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
以粉饰太平。
时年35岁的辛弃疾,
洞察形势,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
怀着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
他写下了《青玉案·元夕》一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立志为国,却一生壮志难酬。归宋,注定是“明珠暗投”。几十年的郁郁不得志,沉重的打击了他的报国热情,却也因此成就了他的文学地位。只是,这并非他真正想要的,他想要的只是想手提三尺剑,为他所钟爱的这个国家上阵杀敌而已。然而,这个国家,却让他深深的失望了。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大概,他而立之年所作的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他一生写照的提前预演吧!南宋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帝都临安赴任。可惜的是,当朝廷的诏令到达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他,面对着多年来渴望的立功疆场的机会,只得上奏请辞。此时的辛弃疾,内心的辛酸别人无法体会的。一位本可比肩岳武穆的名将人选,硬是让现实给无情的磨炼成了一位媲美苏东坡的文豪。历史有时候是多么的辛辣讽刺。
南宋开禧三年(1207)九月初十,68岁的辛弃疾,带着壮志难酬的忧愤心情和拳拳爱国忠心,溘然长逝。临终之际,仍在大呼:杀贼!杀贼!
来源:诗词世界
(责任编辑 张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