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宜昌再添5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公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宜昌市5人入选
他们是
“都镇湾故事”传承人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刘为芳
《后汉书》的有关记载
都镇湾故事包括天体、大地、山川、河流起源,人畜起源,神仙传说,帝王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习俗传说,以及机智人物故事、动植物故事、幻想故事、精怪故事、生活故事、革命故事、笑话寓言等多种类型和题材的口头叙事作品,主要分布在湖北长阳都镇湾的杜家冲、十五溪、庄溪和龙潭坪等地区。
在都镇湾,故事传承最好的方式就是几个人围坐在一起,你讲一个故事,我讲一个故事,相互切磋,相互提高。刘为芬讲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她可以根据现场的情景,根据故事的对象,现场编故事。
“唢呐艺术(远安呜音)”传承人
远安县陈德望
呜音传承人陈德望家里保存着一整套呜音乐器
远安呜音是流传于远安荷花镇一带的民间吹打乐,呜音乐器形似唢呐,但实质又不相同。因演奏技法的特殊性,赋予各个乐音以独特的韵味,极具地域性特征,对研究中国传统音乐、道教音乐及远安当地民风、民俗具有一定价值。
德望是远安县首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19岁开始,陈德望开始“远安呜音”吹奏学习。从1979年开始,陈德望以呜音班子为基础组建民间乐队,致力于推广“远安呜音”。近年来,陈德望将200年来没有曲谱本头,全靠“嗯唱”记谱的呜音乐曲,搜集整理出了80多首,并通过自学写成简谱。
“枝江民间吹打乐”传承人
枝江市李从海
解放初期枝江民间吹打乐铜锣班所用鼓架子(背架子) 图 方亚明 摄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广泛活跃于枝江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艺术。枝江民间吹打乐的活动,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衍变,已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和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风俗。其主要通过民间的婚丧嫁娶以及各种庆典风俗、劳动习俗和岁时节庆活动配合民间舞蹈(如:采莲船、狮子舞、龙灯舞、踹高跷等)等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李从海为枝江民间吹打乐的第四代传承人,他秉承了其师传的南河派技艺风格,是枝江民间吹打乐的代表性艺人之一。他主职司鼓,打法形式多变灵活,并对其他乐器也熟悉掌握。
土家族撒叶儿嗬”传承人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毛方明
为去世的人跳撒叶儿嗬。图 吴志坚摄
撒叶儿嗬为土家族语,意即跳丧,是一种传统祭祀歌舞,乡亲们聚在孝家堂屋里的亡者灵柩前,男人载歌载舞,女人们穿戴着鲜亮服饰围观助兴,这种活动往往通宵达旦举行。土家人认为人的生死有如四季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享尽天年的老人辞世是顺应自然规律,值得庆贺,于是就这样用绝妙的歌腔舞态表达自己旷达的生死观。
伴奏乐器。
毛方明是“撒叶儿嗬”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自幼跟随毛真武、毛开善等前辈习练该舞,16岁追随艺人班子到灵堂击鼓叫歌“跳丧”,是当地“撒叶儿嗬”的第三代传人。他既能掌鼓,又能“叫歌”,谙熟文、武场各种动作套路,他技艺娴熟,文场动律古朴,武场虎虎生威,掌鼓叫歌时擅长即兴赋词,风趣幽默,是当地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撒叶儿嗬”艺人。
“端午节(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人
秭归县谭国政
秭归县龙舟赛。郑家裕 摄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屈原镇乐平里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诞生地,这里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关于屈原的传说和后人纪念屈原的故事,从而形成了该镇的本土特色文化。
谭国政老先生演唱自编的五句子歌。图 秭归政府网
谭国政是省级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本土屈学专家。
12位
国家级传承人
在文化部此前公布的前4批共1986位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宜昌市已有12人获此殊荣。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是经各地申报、专家组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此次共有1082名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上榜,湖北有45名传承人入选。
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湖北)
来源: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宜昌发布
(责任编辑 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