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湖北非遗声音馆:探访何忠华先生

湖北资讯广播  2018-05-14 17:04:01
分享到:

为更好宣传我省丰富的非遗资源和保护工作成果,由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湖北资讯广播联合出品的《荟文说戏——湖北非遗声音馆》日前开播。

本期《荟文说戏——湖北非遗声音馆》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何忠华先生:小曲好唱口难开

湖北非遗声音馆专访何忠华.mp3 来自湖北资讯广播 00:00 14:13

四月的江城,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在武昌翠柳街,绿树成荫,和风吹来,带着东湖湖水的清新,一派风和日丽。

何忠华(左)接受湖北资讯广播记者王飞(右)采访

我们来到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何忠华先生的家,何老师今年72岁,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话有条不紊,非常和善可亲。何老师新近举行了收徒大典,新收了13名徒弟,收徒的喜悦氛围犹在。

何忠华收徒

何忠华:几十年了,湖北小曲这门艺术,从我个人的角度,好多好多的老师,他们在60年代就开始,把这个宝贵的遗产传承到我的手上,我不能忘掉这些老一辈,他们把宝贵的遗产传下来,到我这里就终止了,我就成了罪人了。而且,现在国家很重视这一块,也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这一次,他们说何老师你应该办一次(收徒仪式),我思考了很多天,也是的。这样子,今后,他们肩上也要承担责任,对他们来说,他们有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才真正叫着一种传承。

坐皮沙发 喝香片茶 听何忠华

“坐皮沙发,喝香片茶,听何忠华,”这是老武汉人的生活态度。

湖北小曲渊源于明清俗曲,由流传于湖北中部的“汉滩小曲”和“天沔小曲”合流而成。其曲牌丰富,曲腔婉转。1960年,13岁的何忠华考入武昌区曲艺队,师从盲艺人张正浩学小曲,她牵着盲人老师走街串巷,学表演、学技艺。一年后,何忠华再拜湖北艺术教育学院的著名小曲艺人喻义和、程德荣学艺。1984年,38岁的何忠华通过成人高考进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经过两年脱产学习,圆满完成学业。

湖北小曲是很多人的美好回忆

何忠华在四十多年的从艺生涯中,对曲艺事业始终坚韧执著,勤学苦练,精益求精,探索创新,代表作品有《碧血丹心》《南包公·选妃》《石破天惊》《楚歌·碟子曲》等。在何忠华家的书房,摆满了“德艺双馨”“牡丹奖”“园丁奖”等各种奖状、奖杯。她不仅充分继承了湖北小曲的传统艺术精华,而且推进了湖北小曲的变革和发展。

何忠华获得的荣誉(部分)

对于湖北小曲在传承中遇到的问题,何忠华坦言:我们省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省曲艺团,省曲艺团撤销了,这是我最大的心病。这不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我在省艺校办曲艺班,曲艺班毕业的孩子,我当时就想组建一个团,这不是我个人想法上的。

记者:我们湖北小曲一种是专业的传播,在我们湖北省民间有没有传播?

何忠华:民间,现在武汉市还有,从民间来说,他们也都到我这里来的,实际上也是老先生、一个老艺人,年纪比我还长,他带着队伍,也到我这里来过。一个传人也到我这里来过他们完全没有,有的连谱都不认识,我真正要口传心授,要一句句地教,一句句地弄。

何忠华早期演出照

现在,喜欢听湖北小曲的人不多了,湖北小曲的演出场次也不多了。但是对于湖北小曲民间的传播,何忠华老师极尽所能,采取曲线救曲的办法,可谓是用心良苦。

何忠华:有记者采访我问这多年没有省曲你干嘛?我跟他开玩笑,这些年我搞了个曲线救曲艺。我就到汉阳在那里成立了曲协。只要有曲艺的节目,群众还是很喜欢的,这么多年小曲生疏了。目前国家是很重视这一块。近几年群众文化发展的非常快,我基本介入了群众文化这块。我们曲艺方面有两个大的奖项,一个是中国曲协主办的牡丹奖。还有全省的群星奖,群众文化这一块。

何忠华与两位徒弟同台献艺

现在,湖北小曲国家级传承人只有何忠华一个人,她今年已经72岁高龄了,省、市级传承人只有寥寥几个。

何忠华:事业要人多,才能兴旺,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现在艺术在发展,人们的欣赏水平在提高,你要有很多新东西给他,主要还是要有一个载体,就是完全靠民间在弄,事业要发展还是不行,还是要靠国家重视,要么国家为什么花这么大的代价,来搞这么大的非遗传承工程,这是在抢救。

何忠华的电台情缘

何忠华:上个世纪60年代,我就是靠电台,没有电视的传播。王莎云(音)那是省台,市台陈佩玲(音),两位电台的新闻人员,他们录制我的节目。他们退休的时候,他们两个分别跟我说,你的那些资料都给你刻录成碟了。但是,很遗憾,60年代那一批,电台涨大水,淹掉了。那太可惜了!我最想要的,我的第一个成名作“碧血丹青”还有“江姐”。陈佩玲后来录了一组。那是搞曲艺、音乐集成。她也是我们的理事,电台里我们的理事很多的。说我把你录的都是盒带呀,给我录好了。陈佩玲给我搞了一组长篇大书,《海瑞》,我到文化部参加比赛的时候,那段唱了40分钟,后期还录了一个《宫变》,那段是两个多小时,她就分30分钟一回,在电台连播,听众反应特别强烈,也是给我搞了盒带,我就自己在家里听。

记者: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广播电台结下了很深的情缘,从感情来讲,你这次从电台招了三个徒弟,是不是一种情结?

何忠华:这绝对是一种情结,从这方面说,有好多人不太理解。

记者:想要拜你为师的各方面的人非常多?

何忠华:我下来就不知多少人打电话了,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因为他们还要早,他们60年代就跟着我,我那个时候就开始传承了,那时,全省有27个曲艺队,我的盲艺人老师,到武汉音乐学院传授。湖北小曲音乐很丰富的,有几百首。这个时代有更大的进步,有更大传承的需要,他们在各自领域,普及的方面来说,是一种新的媒体。

源于电台情结 何忠华收湖北资讯广播主持人万偲琪为徒

收了13名徒弟之后,何忠华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湖北小曲这门艺术。

何忠华:我收了徒弟之后,这几天我也没歇着,不是说我收了以后,就让他们自己去弄,下一步问题是最关键的,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方面怎么坚持下去,把小曲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其他几个学生也有在文化馆的,从专业方面给他们一个展示。

记者:在你收的徒弟中,你觉得会不会出一些省级、市级甚至是国家级的传承人?

何忠华:这是我的希望,我相信也会有的。这个事情,你在做他、在去认真地对待会的。这时候的条件比我们那时候要好,他们自身的各方面的水平比我当时的水平要高。他们的文化程度、理解程度、包括接受现代的东西 ,包括他们接受的一些现代的东西更加丰富,一代胜过一代,一代更比一代强。

小曲好唱口难开。这是经典电影《洪湖赤卫队》中的插曲。湖北小曲好唱、好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如何唱好,传承好这门非遗艺术,也在拷问着我们的智慧。

(责任编辑 彭云鹤)

责任编辑 彭云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