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光明日报》头版聚焦湖北:抓好长江大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  2018-05-02 09:04:29
分享到:

原标题:在发展中保护 在保护中发展——湖北抓好长江大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图为5月2日《光明日报》头版截图。

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长江经济带覆盖了全国11个省市,拥有着超过全国40%的人口和生产总值。作为长江干流流经的11个省份之一,湖北省是其中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长江为湖北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也对湖北提出了做好长江大保护的要求。近年来,湖北省通过全面推动企业搬迁和转型升级、推进沿江生态复绿、开展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等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决策部署,不断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企业搬迁、转型升级是近年来湖北省沿江企业面临的阵痛,而历经3次搬迁,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却“越搬越好”了。在多次搬迁中,企业投入近千万元进行技术改革,其率先推出的高端产品三嗪酮类能耗比传统产品低40%,污染减少一半。公司总经理徐明华对公司发展有着积极地展望,他满怀信心地说:“2019年12月企业整体搬迁之时,就是产品整体迈向中高端之日。”

搬迁推动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加速了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高精尖、绿色发展道路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化工企业的污染减少了,江水更清了,长江沿岸企业腾退用地全面复绿,真正实现了水更清、地更绿。近年来,湖北全面启动沿江一公里内化工企业关停、搬迁工作。今年的湖北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关改搬”沿江化工企业,坚持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三峡区域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在保证三峡工程综合效益,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三峡集团及宜昌市委、市政府着力贯彻落实防治污染、生态保护等工作。由宜昌市政府和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共同兴建的三峡植物园,成为三峡珍稀濒危植物的摇篮。自1998年建立以来,三峡植物园先后收集并迁移珙桐、水杉、南方红豆杉、巴东木莲、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宜昌木姜子、丰都车前、宜昌黄杨等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和特有植物共计326多种15000多株,努力建成三峡库区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展示区和三峡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库,在长江生态环境修复和珍稀植物保护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

湖北省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宜林地、无立木林地、通道绿化地、村庄绿化地应绿尽绿”。近年来,湖北省着力推进沿江生态修复工作,整治非法码头,进行沿路、沿江、沿湖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同时广泛开展长江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工作。

在监利县柘木乡八姓洲江滩上,一棵棵杨树整齐排列,今年植树节前,造林大户杨兵海已在江滩栽植5万余株杨树。在柘木乡政府的引导下,全乡已完成5000余亩的洲滩造林。今年,湖北省监利县将投资7000万元打造“环监利绿色生态廊道景观工程”,建设长防林面积12.1万亩。据统计,2012年以来,湖北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共造林195.93万亩,工程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得以根治,防护功能明显增强。

以前的青山江滩被非法码头和破厂房占据,设施混乱、杂草丛生,经过改造复绿,青山江滩绿化面积超70公顷,这条沿江蜿蜒的生态绿带成为集防洪、生态保护与市民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城市生态公园,成为全国首个“江滩+”文旅综合体。

近年来,武汉市委、市政府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重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过推行“四水共治”、清理非法码头、长江汉江岸线资源环境整治等工作,全市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拓展,新改建各类公园81座,植树造林4.5万亩,建设绿地1.3万亩,两江四岸江滩已累计建成总长超过50公里、总面积逾600万平方米。同时,全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长江汉江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及生态补偿也全面启动。今年,武汉市将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共抓长江大保护“五大行动”,武汉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勇表示,力争到2020年中心城区实现“一张大网全覆盖、两江水源得保护、三镇湖泊不纳污”。

来源:光明日报记者 夏静 本报见习记者 姚亚奇

(责任编辑 胡汉敏)

责任编辑 胡汉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