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丨把脉长江经济带,总书记为何一再强调这一理念?
长江流域的绿色发展,总书记这几年一直牵挂于心,也始终澎湃于中国人心中。
从两年多前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到紧随其后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从《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本次总书记到湖北湖南考察一路走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已经成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要求和根本遵循,它真实而深刻地改变着整个流域的发展观念。
发展是硬道理,但只有避免破坏性开发,才能收获高质量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宜昌考察时再次阐释了“保护”“开发”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长江经济带建设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搞大开发不是不搞大的发展,而是要科学地发展、有序地发展。”
当整个长江流域面临生态修复的艰巨任务,将发展明确置于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之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确保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这构成了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现代化道路中一次重大实践。
“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纵观国内历史上的每一项区域发展战略,它是第一个把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作为首要原则的区域发展战略。“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三水共治”,这是对母亲河的反哺,更是对“生产力”的全新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图片来源:网络
长江经济带是流域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修复生态还是推动发展,都离不开“共抓”,需要凝聚上中下游合力协同推进。全流域实施“三水共治”,保护修复生态环境,是打造绿色生态廊道的关键性共识;发展江海联运,上中下游每一航段都不“搁浅”,才能更大程度释放黄金水道潜能;推进创新发展,大力培育新动能,三大城市群互动发展才能为全流域发展作出示范。当然,既然是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或多或少会出现权责分配的问题。面对矛盾,更应秉承共商共建原则,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在协商中化解。唯有如此,才能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推进,彰显中国在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当然,认识总会有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因此,在两年多前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快”与“慢”的方法论。“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统一市场、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这是已经明确的方向和重点,要用‘快思维’、做加法。而科学利用水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港口岸线资源和安排一些重大投资项目,如果一时看不透,或者认识不统一,则要用‘慢思维’,有时就要做减法。”生态修复时不我待,必须马上去做;产业发展要更有远见定力,需要科学有序。
长江在自然地理上穿越三个阶梯,相对应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水平也呈现梯度分布,下游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富庶,但中上游还有多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这一方面说明,发展任务艰巨、担子很重,但同时也在启示人们:立足新时代,发展理念不因地理区位而有落差,只有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才能让发展更上一层楼,让长江流域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使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
总书记沿着长江一路走来,念兹在兹的是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总书记有关长江经济带的系列讲话为长江经济带的有序开发提供了战略指导。只要深刻理解并切实践行总书记讲话精神,长江经济带将会成为绿色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精彩范例。
来源:央视新闻 作者: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之山
(责任编辑:刘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