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牛野谈非物质文化遗产:需保护更需传承

中国网  2018-04-16 14:29:47
分享到:

当机器刺绣开始批量生产,手工刺绣就被淹没在历史长河;当冲压锅占领人们的厨房,手工铁锅就被遗忘在角落。对此牛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的不光是一味保护,更需要代代流传。

牛野认为,在现代工业产品攻城略地之下,许多珍贵的传统手工艺逐渐远离人们生活,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然而,传统手工艺并非与现代消费偏好背道而驰。“在如今成熟的商业链条中,传统手艺人只是还停留“作坊式”生产阶段,缺乏品牌影响力及畅通的产销渠道。”牛野说。

从魏晋风度文人气节到唐宋丝绸瓷器,中国式美学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星河时空中熠熠生辉,这是我们心生向往的远方和梦想。特别在审美特质和视觉文化范畴中,人们在寻找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美学面貌,我们有时称之为“新中式美学”。这是一种清雅含蓄、秀美端庄、对称均衡、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意境。牛野认为,非遗手工艺正是构建这种东方美学范式的核心要素。

非遗手工艺饱含着传统社会生活中工艺技术方面的匠人智慧,以及中国式美学在视觉上的审美特质。在牛野看来,要让非遗真正进入现代人的生活,首先需要多视点观看非遗在当代社会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和哲学价值。所谓多视点,即既用现代人的眼光,也用古代人的眼光,从而在历史和当下之间进退和穿越。

牛野认为,过去中国传统社会产生的非遗,和当下经历机器化大生产和信息化革命的非遗,一定不是同一件事物,而是新一代物种。这意味着,在非遗传承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将非遗与当代设计、艺术对接,给予它新的物种基因,以此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并做好适应未来人工智能环境下的更新预备。

让非遗重回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牛野觉得,做好创新转化工作,首先需要深入考察非遗所在的当地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在充分理解当代民俗风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非遗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一个宗旨,就是要保护非遗技艺的基因,把中国特有的非遗之美传承下去,特别是非遗的图形和色彩之美,以及文化符号和手工技艺的特征,代代相传。”牛野说。

此外,要用大历史观的视野来立体化理解非遗传承。牛野说:“人类文明的演进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或激或缓,或清或浊,或分或合,永远是水。非遗传承如同这条河流,虽然呈现出不同时代的审美风格,却永远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责任编辑 彭云鹤)

责任编辑 彭云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