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首批“非遗”视频档案移交武汉市档案馆收藏

人民网  2018-04-11 14:37:24
分享到:

10日笔者从武汉市档案馆获悉,全国首档非遗口述建档电视专题栏目《江城非遗坊》一期作品即将移交武汉市档案馆收藏。同时成立编撰委员会,陆续出版AR全媒体图书《了不起的非遗》。

武汉共拥有各级非遗项目500多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97人,他们中不少人都年事已高,有些项目甚至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状况。2016年底,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文化局等单位联合,对在汉70岁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性口述建档,以此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记忆、老手艺,弘扬工匠精神。同时开播系列专题《江城非遗坊》,让单弦拉琴、武当纯阳拳、新洲皮影戏、老大兴园鱼回鱼制作技艺、谈炎记水饺等非遗技艺,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影像传达,走进大众视野。

截至2018年3月,栏目已完成40多期国家级、省级、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视频采集制作播出,累计摄制收集高清视频素材400多小时。一期作品将进入市档案馆收藏。通过非遗技艺的展示,挖掘背后的工匠精神、思想价值、精神内涵。专家认为:采用电视化表达和镜头叙事,增加了非遗内容的可视性和传播力,弥补了一般口述建档的单调和不足。武汉将全面完成在汉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

武汉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江城非遗坊》将提档升级,进行二期节目的制作和口述建档,同时成立编撰委员会,陆续出版AR全媒体图书《了不起的非遗》,对节目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

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10日的移交仪式上说:“我国古往今来很多文化形态就是一个创造、流传、死亡的过程,档案不记文字不记,只留下史书里的只言片语。现在用口述建档这么大的规模、这么规范化的行动来保护非遗,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他又提出,非遗保护除了进档案馆,是否也可以有其他的方式留存,“我有时走在中山大道上,就想到这里差个吹糖人的,那里要有几个弹棉花的还是蛮有味的。有些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在巷子口见,让它们接地气,说不定可以留存得更完整,更久远。”

(责任编辑 彭云鹤)

责任编辑 彭云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