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武汉探索“保存+传承+传播”新模式 让非遗“活在当下”

湖北日报  2018-04-11 11:36:43
分享到:

武汉市民小朱发现,地铁上近期播放的宣传片,是江城非遗传承人的故事。湖北评书国家级传承人何祚欢开口唱评书的片段,让她印象深刻。

这些宣传片来自《江城非遗坊》,系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文化局联合武汉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全国第一档、基于非遗口述历史的电视专栏。4月10日,非遗口述建档第一期成果移交仪式在琴台钢琴博物馆举行,首批抢救性录制的40多期视频档案全部由市档案馆收藏。

武汉市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武汉拥有各级非遗项目552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97人。这些传承人中不少人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有些项目甚至出现人亡艺绝状况。为记录濒临失传的老技艺,2016年开始,武汉市档案馆联合多部门对在汉70岁以上的非遗传承人、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性口述视频建档。

去年《江城非遗坊》播出以来,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影像表达,记录了汉剧、楚剧、湖北大鼓、武汉木雕船模等大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他们的手艺绝活和亲身经历也随之走进大众视野。截至今年3月,栏目已完成40多期国家、省、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的视频制作和播出,累计摄制高清视频素材400多个小时。

武昌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宗雯说,一直在关注这档节目,前段时间关于采莲船非遗技艺的讲述,令她回忆起儿时过年的欢乐情景。“现在的小孩都看不到采莲船的表演了,这样带有温度的传播,让我感觉这些非遗技艺还在身边。”

武汉市档案馆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武汉第一次尝试边拍摄、边制作、边传播、边收藏的档案保存方式,尤其是广泛进入地铁播放,更容易让30岁以下的年轻人了解本地非遗项目。

江汉大学副校长涂文学长期从事城市史、区域史和城市文化研究。他认为,武汉以“非遗+媒体+档案”方式,探索非遗“保存+传承+传播”新模式,让非遗得以重新走入大众视野。“过去,非遗技艺都是活在百姓生活中,而今我们最好的传承,就是通过点滴记录,让它们重回百姓生活。”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正国认为,武汉市的非遗技艺,有起源于村落的,有来自码头的,还有外地传播汇聚于此的,多年来的融合变化,形成了都市非遗的鲜明特征,应进一步采用文化与技术融合的方式,挖掘江城非遗独特魅力。

武汉市档案馆负责人表示,今年《江城非遗坊》将进行第二期制作和建档,并出版AR全媒体图书《了不起的非遗》。近期,非遗技艺走进中小学课堂活动也将在三镇举办。

来源:湖北日报 记者 胡弦

(责任编辑 黄静蕾)

责任编辑 黄静蕾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