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誓言】"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只要组织需要,血可以一滴一滴流光

长江云综合  2017-12-26 17:22:00
分享到:

从党的地下工作者到“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畅谈初心——

只要组织需要 血可以一滴一滴流光

12月15日,黄旭华在武汉江夏区的中船重工进行十九大精神宣讲。

12月26日,停泊在中国海军博物馆的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迎来纪念日。47年前的今天,“长征一号”正式下水。“我们的下水跟美国不一样,非常平稳。”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船重工719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回忆:“那天特别冷,下水很成功,不过没有特别的庆祝仪式,大家很快投入到新工作中。”

我国自行研制核潜艇,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技术攻关步履维艰。回忆起研制初期的情景,黄旭华感慨地说:“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有谁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模样,也许都会大大缩短研制过程。”

“没钱、没人、没资料、没技术”,所有研究只能全靠自力更生、摸索推理。黄旭华和同事靠着两个核潜艇玩具模型、靠着简陋的算盘和计算尺,靠着笨重的磅秤,靠着不可动摇的坚定决心,靠着笨拙的土办法“骑驴找马”逐步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1970年,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终于顺利下水试航。

黄旭华曾远离家乡和亲人,隐姓埋名30年,和同事们攻克一个个难题,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前不久,黄旭华获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在京领奖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时为他让座。本月中旬,中央媒体纷至沓来,在汉集中采访挖掘黄旭华的感人事迹。

寻寻觅觅 直到遇到中国共产党

12月15日,93岁的黄旭华走上讲台,面向中船重工武汉片区790多名党员干部,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我生在旧中国,长在新中国,亲历了国家由弱变强的全过程。对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有深切体会。”

黄旭华说,小时候,他想像父母一样,当一名乡医。小学毕业那年,抗战爆发,他一路从广东辗转到桂林,找不到一处安心读书的场所。“学医可以救人,但不能救国,曾有一度,我非常苦闷。”后来,他找到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我发现这个年轻政党所追求的,正是我所追求的。”

距离入党已经67年了,每当说起隐姓埋名的事,黄旭华都会引用自己转正思想汇报上的话:“列宁说过,如果组织需要我一次性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性把血流光;如果组织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信仰之光照亮奋斗之路。黄旭华主动疏远与家乡亲人的联系,父亲、二哥相继重病去世,他也没有回去。“难道我一点心理活动都没有吗?”黄旭华说,“我忍住了!”

现在,黄旭华被媒体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总不接受,认为核潜艇研制是集体功劳。回顾这一生,他用“痴”和“乐”来形容,“一生痴迷于核潜艇事业,无怨无悔;研制核潜艇取得了成功,得到组织的肯定,很快乐。”

宣讲大会上,黄旭华重温入党誓词。“‘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永远不能忘记的初心!”

代代传承 “总师” 深潜成惯例

红色的激流,伴随着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一个人活着干什么?就是要忠诚于党和国家,忠诚于人民。”黄旭华的同事、70多岁的张德峰说。

在日寇的侵略中长大,张德峰体验过什么是亡国奴的滋味。上世纪60年代,他加入到黄旭华带领的核潜艇研制的队伍中,“让中华民族不再受欺凌,始终奔涌在心中”。“穿再好、吃再好,如果没有精神,一个民族就垮了。”张德峰说,每天晚上11点,办公室灯火辉煌,都是埋头苦干的人,“黄院士说的,敢做惊天动地的事、甘做默默无闻的人,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

曾经去杭州开会,按规定黄旭华可以坐软卧,他主动要求买硬卧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黄旭华可以享受更好的住房待遇,他也拒绝了,至今仍住在老房子里。

中船重工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是黄旭华院士之后的第三代科研人员。他记得1985年大学毕业来到所里时,被大家昂扬的精神面貌感染。那段时间,所里非常困难,但从同事们的工作状态中,看不到丝毫懈怠。

新员工见面会上,张锦岚第一次见到黄旭华。“眼下任务不多,千万不要浪费时间,要利用这个时机,多充实提高自己。”黄旭华叮嘱,“希望大家多看图纸,并结合实物,理解产品的设计和特点。”

点滴成长,代代传承。张锦岚体会到,没有奉献精神,没法做好核潜艇研制工作。很多试验需要在夜间完成,经常一做就是一个通宵。黄旭华曾作为第一代总设计师,参加深潜试验,在此之后,“总师”参加深潜成为惯例。

来源:长江云、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 胡汉敏)

责任编辑 胡汉敏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