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鹤峰古稀老人义务为百名学生授课 “非遗”围鼓传承后继有人

鹤峰县教育局  2018-03-15 13:46:28
分享到:

“首先人要有精气神,要全身心投入,紧跟节奏,落锤用力,然后手抚锣、鼓面要干脆果断,让声音戛然而止。这样声音才低沉浑厚、有穿透力……”3月4日,鹤峰县走马镇白果村76岁的老人苏国明家里,他正在教5名“弟子”打围鼓。“他们都是白果小学的学生,每个周末,我轮流教孩子学习围鼓。”苏国民说。

白果村是“围鼓之村”。苏国明是鹤峰“围鼓”第四代传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苏国民老人介绍,围鼓由一只鼓、两副钹、一大锣、一勾锣等五件响器组成,需要五人同时操作,音乐及演奏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充分运用速度、音色、力度、节拍的变化,将各种不同的乐牌有机地连缀成套。演奏中,敲鼓发出的“鼓眼”指挥演奏,鸳鸯钹(即头、二钹)此起彼落,交替拍打出各种基本乐章,大锣应节转换,勾锣巧妙点缀,被称为“土家族的交响乐”,是该村在各种传统节日和喜庆活动的民俗演艺活动。

“我很乐意教孩子学习,让我的这门技艺不会消失,能一代一代传下去,这是我的夙愿。”苏国明说,白果小学是非物质文化围鼓的传承基地,苏国民老人一直就被聘请到学校义务执教,但曾经有过中断。

“一般来说,一套围鼓班子5人。以前,学校每年只选特别突出的5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培训,一旦有学生升学离开,便青黄不接,学校由此就中止过2年。”白果小学校长朱维州介绍说。

2016年,该校正式推出由苏国明编著的《围鼓》地方教材,并纳入地方课程体系。采取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自愿申报的形式,组建围鼓学习班。“孩子们学习的兴致很高,几乎是人人报名,最终形成了100余人的‘超级大班’。学校每周三的音乐课,由苏国明老师集中授课。周末,就分组分批分时段到苏国民老人家里学。”朱维州说。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先后有20多名“弟子”出师,六年级的在读学生田启鹏就是其中一位,他是苏老的得意门生,村里组建的围鼓队有一位老人过世,如今每次演出都是田启鹏填补。

“我的父亲是道士,祭祀时就要敲锣打鼓,从小耳闻目染多了,学起来比其他同学快得多。”田启鹏说。

“不仅学校学生在学,咱们老师尤其是本地老师也在跟着学。就是想让这门课程一直开设下去,发挥教育阵地作用,留住村里宝贵的文化根脉。”朱维州说。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这么有出息,我无怨无悔。看到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能薪火相传,我心满意足了。”苏国明老人抬眼望远方,神情坚定,似乎那铿锵悦耳的鼓点声已越过莽莽大山,飘过海洋,走向世界各地。

(责任编辑 彭云鹤)

责任编辑 彭云鹤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