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厉害了!湖北这项工艺,让外国人惊叹不已!

湖北之声  2018-03-14 19:56:55
分享到:

过年时,在大门上贴几张年画辟邪和祈福,是中国沿袭千年的传统习俗。尤其是明末清初,便于复制的木版年画的出现,更让年画市场风光无两。提到民间木版年画的盛产地,除了天津的杨柳青、江苏的桃花坞和河南的朱仙镇等地,还有湖北襄阳的老河口,这里有久负盛名的南派木版年画。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木版年画已经很难在我们的寻常生活里找到踪迹,曾经热闹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

今天我们带您走进老河口,走近《雕刻刀里的旧时光》...

走进老河口市陈义文巷,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石头雕刻的木版年画图样。今年89岁的陈义文是目前湖北省年纪最大的木版年画雕版、印制艺人,也是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

老河口木版年画的技艺在陈家祖传多代,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雕刻木版年画的手艺人,陈义文从小就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木版年画并开始学习雕刻,14岁便被父亲认可出师,然后和家人辗转于河南、湖北两地雕刻、出售年画。

陈义文回忆,小时候的湖北、河南一带,木版年画颇受欢迎。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几乎都要购买多幅题材不一的年画贴在门、窗、灶台等地用来辟邪、祈福,场面热闹至极。而每年过了八月十五后,雕刻年画的手艺人就开始忙碌起来了:

“像我们襄樊都是几十家,老河口当时也有十多家,它是常年都在印,过了八月十五,每家每户都要买十张八张喜庆画,到过年的时候都要贴年画,当时热闹的很啊。”

那时,买了木版年画才叫过年。然而从1953年开始,由于时代原因,木版年画停止印刷,从此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陈义文也放下了手中的雕刻刀。这把雕刻刀一放就是三十余年。在此期间,为了维持生计,陈老先生做过机械修理、工具改装、乐器制作等工作,但他一直都对老河口木版年画念念不忘。

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始重视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木版年画终于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退休后的陈义文也再次拾起了雕刻刀,三十年前的老时光在雕刻刀下重新活灵活现。

重拾雕刻刀之后,陈老先生创作的木版年画,先后参加了1986年“湖北民间艺术展览”、1987年的“首届中国艺术节”以及2007年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其三幅作品更是走出国门,到东南亚等地展出,还有大量作品被许多省级博物馆收藏。为了纪念陈义文在木版年画技艺上的突出贡献,2009年,老河口市政府将他居住的地方命名为陈义文巷。2011年,老河口木版年画正式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是在这一年,老人多年担心的后继无人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远在广州打工的孙子陈洪斌终于愿意回家,接过他手中的雕刻刀,成为老河口木版年画的第五代传承人:

陈洪斌:“如果我再不学,到我爷爷后面就没有人继承了,还是想保留这种传统的文化,如果失传了消亡了就很可惜,所以我们继续做也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了解它,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继续把它传承下去。”

而在陈义文看来,世代传承的不仅是手工雕版,更是它背后这种精雕细琢、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

“现在都想学快的,这行收入不是多理想,只有我们自己吃苦肯干,要有这样的态度,再艰苦不能把这个停下来。”

2017年,陈洪斌带着木版年画来到德国参加“感知中国长江边的非遗故事——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他雕刻的木版年画惊艳德国。看着老外纷纷对中国传统手工艺产生浓厚的兴趣,陈洪斌自豪不已:

“我们有这种老的传统文化,让外国人看了都很惊叹,每次拿着画都看的很惊讶,我们出去有时候也进校园教外国小朋友来印年画。”

现在,陈洪斌期待着,在政府的帮助下,他能将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让这块曾闪亮无数个春节的国家级文化瑰宝能够持续地发扬光大:

“现在对于这方面国家很重视,有经费来保护,开展各种宣传工作,还有现在的各大院校也都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现在是坚持老的技术同时也在结合市场经济开发一些产品,这样才能更好的生存,只有能生存下去了才能有精力去发展去传承。”

来源:湖北之声 记者:张益恒、张瑞芳,老河口台记者郝建飞

(责任编辑:刘浪)

责任编辑 刘浪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