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已无陈金芳:写城市与人心
活动现场
近日,因戏谑幽默的京味语言、亦庄亦谐的叙述风格被誉为“新一代顽主”的著名新锐作家石一枫,推出了他的最新力作《世间已无陈金芳》。在3月6日召开的新书发布会上,石一枫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著名青年评论家杨庆祥一起,分享他的创作经历,解读对于当下年轻人命运、以及时代问题的思考。
《世间已无陈金芳》为中篇小说集,收录了石一枫《世间已无陈金芳》和《地球之眼》两部作品。《世间已无陈金芳》讲述了一个“北漂女孩”的奋斗、挣扎、追求以及梦想的幻灭:陈金芳幼时从农村转学到北京,因土气和虚荣而备受鄙视。但进入社会后,却一改以往畏葸内向的形象,变身为投资艺术品行业的成功商人。而在挥金如土、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却隐藏着不可告知的秘密。最后,曾经呼风唤雨的她以破产告终,躲在城乡结合部的一栋公寓里自杀未遂。这部作品写出了当代被扭曲的成功哲学与“弄潮儿”的自我膨胀、迷失与沦落。畸形的“成功哲学”,把陈金芳这样一个乡村少女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又重重地摔了下来,用书中陈金芳的话说,“我只是想活得有点人样。”
《地球之眼》则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在我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道德困境、道德挣扎,以及面临种种利益诱惑时人性的觉醒。“官二代”李牧歌因为关系进入名校并顺利毕业,后在美国经商。成绩最好的安小男毕业后不懂得职场潜规则,却连一份固定的工作都没有保住。因为家庭的原因,安小男对这个时代人们无道德底线的牟利方式深恶痛绝。因此,虽然安小男通过“地球之眼”的技术装置帮助李牧歌的美国仓库获得高薪回报,但是当他发现李牧歌其实是以公司为名义为父亲的赃款洗钱时,他最终选择了揭发。
这两部作品,反映了当代青年在社会巨大鸿沟面前个人奋斗的无望感。与以往的作品相比较,石一枫这次不仅着眼于个体青年的人生命运,更对当代社会结构及其主流意识有着深刻的反思。在当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失败的青年”,他们的“失败感”来自哪里?他们与历史上的青年有何不同,出路又在哪里?一个底层小人物面对物质和精神双重压力会做出怎样的抉择与反抗?一个有着坚韧道德感的人,在今天的时代将会如何自处?
这两部小说于去年在《十月》杂志首发后,就得到了评论家、媒体和读者们的交口称赞。《世间已无陈金芳》荣获第16届百花文学奖,并入选今年一月份知名门户网站好书榜。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称:“石一枫通过这两部小说,是在攻克一个难题。我们这个时代像山一样难以解决的、难以言喻的问题。他所做的一切,对我们都是一个启发,对我们都是一个拷问,也给我们提供了争辩的机会,争辩的空间。”著名评论家白烨称赞道:“自从王朔之后,我们小说创作就缺少这样的一种风格。相对来说,以往的小说创作相似性、同质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而石一枫的写作风格是独一无二的,对现在的年轻作者有一定的示范意义。石一枫背后的70后对整个当代文学和当代小说的写作起了非常大的丰富。”
在发布会上,曾以《80后,怎么办》一书引起广泛关注的杨庆祥认为,现在我们在反思80年代,反思现代主义,而80年代的现代主义写作至少创造了一种新的抒写范式。“余华、莫言,他们为什么能够在80年代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写作,并且这个能够得到承认?我觉得他实际上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抒写的范式,通过独特的语言,独特的形式,还有独特的历史经验。”“一枫的现实主义写作独具特色,《世间已无陈金芳》和《地球之眼》的故事讲述特别精彩,同时又反映了个人奋斗以及道德缺失的主题。这是作为一个小说的主要的面向。”
石一枫坦言,“之所以今天的京味作家赶不上老舍,我觉得还是他们放弃了现实主义传统。老舍之伟大,是因为他不只写民俗,他还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我希望这部小说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写出我们这个时代的世道人心,写出我们这个城市的气质,是我在写作时的追求。”
(实习编辑 宋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