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供给侧,阵痛之后换来新生

长江云  2016-03-01 14:56:00
分享到:

供给侧,一场艰巨的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下最热门的一个话题。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到“供给侧改革”,他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经济增长要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因此我们在解决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时,政策关注的重点总是在需求侧,认为经济增长乏力是需求不足。解决办法自然是增加需求,通过刺激消费,鼓励出口,尤其是扩大投资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打兴奋剂来促经济增长,短时期内有一点效果,但副作用明显。在国际需求萎缩、投资效率下降的条件下,继续刺激需求只会带来产能更加过剩,环境资源压力进一步加大。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推出的4万亿投资的后续影响至今都难以消除。

很显然,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抓住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牛鼻子。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已告别了短缺,很多产品出现过剩,但在满足消费者中高端和个性化需求方面却存在严重供给不足。中国游客近几年在世界各地不仅疯狂采购电饭煲、智能马桶盖、空气净化器等高端耐用商品,而且连电动剃须刀、化妆品、食品、药品等相对平民化的商品也不放过。中国游客在全球的买买买告诉我们,中国的需求潜力是巨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重道远。

国内各界对供给侧改革的解读很多,但对供给侧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相对于需求侧的管理,供给侧改革困难很多。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已习惯了采用刺激需求方式来带动经济增长,而且需求刺激措施实施容易,短期效果明显。需求刺激带来的投资增加和就业增加使得各级政府有很高的积极性,做的是加法,工作起来难度不大。而供给侧改革做的是减法,面临着许多困难,既有体制性障碍,也有企业自身的困难。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每一项都是难啃的骨头。僵尸企业的退出、下岗人员的安置、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及债务处理都是难题。处理起来非常困难,稍有不慎,不但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也影响到各级政府的执政威信。更为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是短期内能形成的,它需要一个周期。对此,我们必须有心理准备。在当前全球经济不振和国内经济困难重重的背景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转,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低增长阶段。我们要能容忍增长速度的放缓,换取增长质量的提升。

总之,供给侧的改革会有一个痛苦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要取得成功,我们必须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认真面对和解决供给侧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光喊口号是不够的。同时要有定力,不为短期的效果所困扰。会有阵痛,但阵痛带来的是中国经济的新生。

责任编辑 夏金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