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临时链接,仅用于预览,将在短期内失效。
长江云

传统工艺传承由自发到自在之策:从娃娃抓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8-02-13 09:05:07
分享到:

后继乏人是传统工艺传承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该如何破解?自2003年政府大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传统工艺作为非遗中的重要项目,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其中之一是一些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到手艺人的行列——

安徽巢湖的刘靖大专毕业后即与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秉伦合作,研究复原泥金笺、羊脑笺等笺纸。之后,刘靖创办掇英轩,所制笺纸在荣宝斋出售,获书画界好评,他本人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并在中央美术学院授课。

南京云锦研究所蔡向阳学法律出身,走出校门前与云锦织造偶然结缘,即被深深吸引,他放弃了做法官、律师的机会,从学徒干起,由于有文化基础又热爱这一手艺,7年下来已成为该研究所的技术负责人。

学习经济专业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倪沈健原先在银行工作,爱人吴灵姝是非遗界知名人士吴元新的女儿。在岳父和妻子熏陶下,倪沈健爱上了蓝印花布技艺,辞去银行的工作进入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现已独当一面从事技术运作和创新设计。

南宁的梁启靖和深圳的琥璟明分别毕业于桂林电子学院、湖北理工学院,在校期间热衷于古甲胄研究。2008年,梁启靖读了由白荣金、钟少异合著的《甲胄复原》一书,如获至宝,随即向白先生请教,并自行研制古甲胄,经过一段时间积累,研究成果获得业界认可,并与同好琥璟明走到一起,应邀任央视大型纪录片《海龙屯》技术顾问,为该片制作甲胄道具,近期参加了白荣金主持的甲胄清整复原研习班。

这些实例说明,传统工艺的传承大有希望,而且会吸引和涌现一批高学历、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理念、精通技艺的新一代传人。

然而,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这几位年轻人进入手艺行业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模式难以给予传统工艺传承发展可靠保障。传承的可持续性关键是要有人才,如何确保人才不断档,才是需要考虑的中心议题。

笔者认为,由国家制定政策,在中小学普遍开设非遗和传统工艺相关的劳作课、技术教育课是一个好办法。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教授冯乐耘在扬州上小学时,曾在老师指导下,用榫接手艺做了一件竹牛,受到奖励。上世纪90年代,他离休后,少年时心里埋下的传统工艺种子发了芽。他自置工具和竹木材,在家里建了爿小作坊,经过10余年埋头苦干,自行设计、制作了成系列的木狮和鸡羊等暗榫动物造型,将传统的鲁班镇工艺发扬光大。2013年,冯乐耘的鲁班暗榫技艺被北京昌平区列入非遗名录,他成为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收了两位工程师做徒弟,并与昌平文化创意公司合作开发竹制产品,在京津冀非遗大展上被评为优秀作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永善是陶瓷设计教学知名学者,曾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他少年时即热爱手工艺,学习手工劳作,后因爱好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专业,在此期间,仍在老艺人指导下学习练泥、拉坯、烧窑等手艺。留校任教时,杨永善继续将手艺操作融入教学和设计工作,终成名家。他的新作《学手艺散记》以近20万字的篇幅详述自己观艺、学艺、从艺的经历,深刻阐述手艺劳作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从老艺人的匠心、敬业得到的受用终身的教益。杨永善认为,中小学的劳作课很重要,应予恢复,列入教学体制。

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德国之所以能成为制造强国且历久不衰,基础在于技术教育的普及。这不难理解,就像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乒乓强国且历久不衰,基础在于乒乓球运动的普及。笔者特别建议:第一,由国务院部署,教育部门实施普及技术教育的国策,将小学劳作课、中学技术教育课程纳入教育体系;第二,教育部需建立专家委员会,制定中小学技术教育纲要、规范,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第三,在教育部领导下,各省区市按试点、局部推广、全域覆盖的顺序和模式,以10年为期推行中小学技术教育;第四,小学设传统工艺课程,中学兼设现代技艺和传统工艺课,请艺人担任教职,既可补师资不足,又利于传统工艺传承发展。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诚为百年之计,百年之计的推行至少也得十年、二十年之功,故不可以急功近利为之。普及小学劳作和中学技术教育会在娃娃内心播下种子,吸引他们爱上手工艺,投身弘扬传统工艺的事业,有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传统工艺传承才能从自发转变为自在。

作者:华觉明 系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刘浪)

责任编辑 刘浪
分享到:

便民服务

定制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