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湖北石家河遗址入选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奖
12月8日,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正式开幕。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水与古代文明”,与会代表将进行跨文化与比较研究,并探讨水资源、水管理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纵横交错的关系,推进各国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究合作。
▲开幕式现场
论坛邀请了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几十所世界一流大学,以及来自埃及古物部、墨西哥国立人类学与历史学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历史研究所、印度国家文物局等考古研究机构和中国高校考古研究机构的共约150位专家学者汇聚于此次论坛。
12月8日上午,论坛向优秀个人和组织颁发“世界考古论坛奖”,表彰其近三年来的重大田野考古发现或富有创新性、创造性和科学性的考古学研究成果。本届论坛评审委员会已经从91项有效提名中评选出40项入围项目和21项最终入选项目,包括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重要研究成果奖和杰出贡献奖三类,其中湖北石家河遗址入选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奖!
▲颁奖照片
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奖
1
东南亚岛屿雨林的狩猎采集与农业:婆罗洲岛尼亚洞穴五万年的历史
简 介
尼亚洞穴位于马来西亚东部砂拉越婆罗洲北部海岸200米高的石灰岩地区。20世纪50年代进入考古发掘视线。1958年发现一个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头骨——深头骨,距今4万年,是当时最早的智人化石。长期以来一直是唯一能够支持现代人从非洲扩散到澳大利亚这一“南方之路”的有化石证据的遗址。
2000年开始学者对洞穴进行以人类使用洞穴历史及其气候环境的调查,发掘主要集中在洞穴西口。发掘表明距今50000-35000年之间人类在此间歇存在。综合的研究表明智人在50000年前经常到这个洞穴里,表明他们已经可以成功地在雨林中生活,并因地制宜制造各种工具。动植物考古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他们是丛林狩猎者和雨林坚果块茎的采集者,并可能有意识地创造某些所需植物的生长条件。这些发现告诉我们:婆罗洲的热带雨林早在50000年前就由人类塑造管理。
▲“深头骨”(左侧)与现代人头骨(右侧)的比较
▲“西口”50000年前地层的发掘
▲当代农民开辟雨林,这种知识在50000年前就被尼亚洞穴人类所知
2
匈牙利南部下涅克新石器遗址:公元前六到五千纪绵延1300年的聚落
简 介
下涅克遗址位于匈牙利西南部多瑙河与森林之间。自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公元前5750至公元前4300),延续时间很长。最初是欧洲中部的线纹陶文化,之后出现索波特和伦杰尔时期的居址和墓地,居址和墓地在遗址中大范围出现。遗址达到了80公顷的远超以往的前所未有的规模。这里发现了18座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索波特墓葬。在新石器晚期的伦杰尔时期,该遗址的居址达到了顶峰,近9000种遗存被发现,包括122座房屋、灰坑以及近2300座墓葬。并且发现122座由木材搭建的房屋。遗址发现的2350处墓葬,在欧洲早期农业时期的记录中是独一无二的,为体质人类学、古生物和人口学的调查、丧葬礼俗和社会分化、长距离交往等提供了难得的丰富资料。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最丰富的墓葬
▲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房址
▲一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群
▲一座富裕女性的墓葬
3
国王之水:大希律王在马萨达的水资源管理
简 介
马萨达遗址的宫殿是由大希律王(公元前37-4年)在朱迪亚沙漠所建。干旱的气候和偏远的位置使得该处遗址的建筑和其他一些物质文化材料保存良好。
在大希律王的建筑中,最鲜为人知的是水技术和水的使用方式。建造沙漠宫殿堡垒的能力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其存水能力。当时先进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40000立方米的水量。山顶建造有石坝、水渠和蓄水池,还发现有三个洗浴场所和一个游泳池也不奇怪。植物考古的研究发现当时山顶的园艺也十分繁荣。先进复杂的水资源管理使得在2000年前的沙漠中出现了一处人造胜景。
▲荒漠中的马萨达遗址
▲山顶的水利设施
▲马萨达山顶宫殿的复原图
4
印度尼西亚梁步遗址出土佛罗勒斯人属的地层学和年代学修订
简 介
佛罗勒斯人是在更新世晚期灭绝的人类的一支,在印度尼西亚佛罗勒斯岛的山东沉积中发现后,激起世界范围的关注。10多年前研究结果的发布勾勒出这样一种人:直立行走、使用工具,但身高只有一米,脑容量仅与大猩猩相仿(400毫升),还有其他一些前所未见的特征,他们的存在表明晚更新世的人类多样性要比现在丰富得多。最近的研究表明,佛罗勒斯人应在6万到5万年前从梁布亚地区消失,而不是之前认为的18000到12000之间。
最新的序列和年代学证据表明,佛罗勒斯人骨骼在距今10万到6万年之间,和他们对应的石器在19万-5万年之间。还没有发现距今50000年后的佛罗勒斯人和大型动物骨骼。
▲佛罗勒斯智人骨骼
▲梁步洞穴遗址
▲佛罗勒斯人复原图
5
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尼格娄水下岩洞的考古探索
简 介
最早的美洲人的证据长期是间接的,尤其是更新世末期太平洋沿岸线路如今都在水下。距今11400至于11060之间的克洛维斯文化此前几乎没有人类遗存发现。
这种情况在2007年有了一些变化,潜水者在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处尼格娄水下岩洞,里面有人骨和动物骨骼并存的现象。通过精密的信息提取技术,一个称为奈阿的15-17岁的女性人体骨骼完成复原,骨骼年代为距今13000至12000年之间,使得奈阿成为美洲历史上经过确切测年最古老的人类骨骼样本,也是克洛维斯文化唯一一个完整骨架。
▲潜水员正在提取奈阿的骨骼
▲奈阿,最早的美洲人类完整骨骼
▲潜水员进入尼格娄遗址
6
水资源控制,物品交换和礼仪:新墨西哥州查科峡谷普韦布洛博尼托遗址的考古发掘
简 介
普韦布洛博尼托遗址是美国西南地区最大,也是最完整的考古发掘遗址,包括600个砖石房址。虽经历次发掘,但遗址的建造顺序,水资源供给,人群互动和社会领导层的性质都不甚明了。
新世纪的发掘揭露出十一世纪在聚落南部的一条巨大的沟渠。在出土发现的陶器内侧发现有可可的遗存,表明长距离可可豆贸易的存在,以及其他外来物品。在一处房址中放置大量陶罐并进行仪式性行为的遗存也被发现。
精细的发掘使得我们得知这一空间建筑的变迁,并得以更加鲜明地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图景。
▲普韦布洛博尼托遗址发掘探沟
▲遗址出土的陶罐
▲房址中发现的绿松石,贝壳等小饰品
7
伯利兹素那多尼基遗址A9古墓和第三,四号象形文字碑的发现及其政治意义
简 介
伯利兹素那多尼基遗址位于危地马拉边界的伯利兹河上游河谷涵盖了伯利兹这个国家最大的考古遗址群。2015年-2016年先后发掘的一座位于主要卫城的小神殿以及两座寺庙金字塔和调查发掘,调查发现3号和4号象形文字碑版、A9-2墓葬,建筑中央楼梯的第一阶下方发现的两个藏物箱或陪葬箱,以及在建筑底部下方所发现的未雕刻石碑。
4号碑上的条文清晰地描述了古典时期强盛的蛇王朝从原来的权力中心(位于墨西哥今日的迪齐班切(Dzibanche))来到卡拉克穆尔(Calakmul)遗址的重建经过,这个过程以被证明是结束在9.10.10.0.0的lahuntun时期(公元642年12月7日)完成的。
3号碑的铭文提供给我们三个事件。第一个是关于死于公元638年的巴茨艾克女士(Lady Batz’Ek)的死亡事件。第二个事件提到WaxaklajuunUbaahKan死于公元640年,他是卡努尔王朝或蛇王朝的统治者。第三个陈述则提到了一场球赛。
▲发掘前的CaanaCaracol遗址
▲苏南图尼奇A9建筑1890年代的发掘遗留和2016年的发掘
▲发掘现场
8
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明的中心:石家河聚落考古新发现
简 介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重点发掘谭家岭、印信台、三房湾、严家山等遗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一、勘探发现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存在多重人工堆筑的大型城壕遗迹,为宏观上认识石家河遗址的布局结构提供了新视角。其二、发掘的谭家岭、三房湾、印信台、严家山等遗址,是深入研究石家河遗址聚落结构演变及石家河城址聚落功能区化的新物证。其三,新发现一批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丰富了中华文明进程研究的内涵。
上述考古工作为我们深入认识石家河遗址聚落结构的演变、区域文明中心的形成及在中华文明一体化进程的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石家河遗址勘探与发掘位置图
▲谭W9玉虎头像
▲印信台套缸3、4、套缸6
9
澳大利亚六万五千年的人类居住历史
简 介
考古工作者对澳大利亚Madjedbebe岩厦遗址(以前称为Malakunanja II)进行了发掘,研究目的是确定现代人最早什么时候达到澳洲。
考古发现表明人类活动的新基准年代确定在65000 +/- 5000年,将现代人到达该地的年代前推了至少15000年。该遗址没有受到严重的扰动,活动遗迹也没有受到后沉积过程的重大影响。第一批进入该地区的现代人使用了当时技术相当复杂的石器,且进行了艺术活动。
它展示了现代人类到达澳洲的久远,并扩展了我们对早期人类技术能力的认识,例如跨越海洋的能力以及在澳洲独特环境中能使人群生存的行为弹性。
▲发掘最底层
▲发掘和筛选
▲发掘者在检查一块底层出土的磨石
10
世界上利用最古老的深穴环境:法国布鲁尼克尔遗址和早期尼安德特人
简 介
尼安德特文化早期阶段知之甚少。除了石质工具、工具组合和极少数骨质工具之外,尼人的手工制品极少保留。布鲁尼克尔遗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布鲁尼克尔遗址(法国西南)距地表深达330米处的整体或大部分破碎的石笋形成的环状构建的年代。石笋圈的规则几何形状、破碎石笋的排列和数处用火痕迹表明这是一处人类活动遗迹。我们对石笋圈中的石笋再生和烧骨进行了铀系同位素断代(U-Th)测试,辅以石笋圈中石笋顶部的测年,得出可靠的、可重复的定年:距今176500 ± 2100 年,此遗址成为人类活动形成的最古老的有准确测年数据的遗址之一。其336米的深度表明,这一时期的人类已经能控制地下环境,这是人类迈向现代性的重要一步。
▲布鲁尼克尔遗址外景
▲布鲁尼克尔洞穴内的深达330米处的石笋圈
▲发掘现场
▲发掘现场
田野考古奖详细信息请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观看
包含有视频、图文
终身成就奖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的布莱恩•费根教授
布莱恩·费根于1976年起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现为名誉教授。他撰有大量与考古学相关的通俗作品,最新著作包括《灵丹妙药:水与人类的历史》和《渔业:海洋如何滋养文明》等。
考古研究成果获奖奖项
(1)艾睦博·乌德沃克(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格雷戈里·威尔逊(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战争、干旱与农业:应对冲突和食物短缺。
(2)尼尔·斯潘塞(英国大英博物馆)阿马拉西城研究计划:探索努比亚古埃及法老时期殖民地的生活(公元前1300--800年)
(3)卡琳·玛格丽特·弗莱(丹麦国家博物馆)斯克吕斯楚普女尸之谜
(4)理查德·艾夫希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欧洲温带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奶业革命
(5)芭芭拉·费什(美国哈佛大学)、威廉·费什(米国哈佛大学)交叉学科研究与保护科潘文化遗产
(6)乔治·布奇拉提(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玛丽莲·凯莉·布奇拉提(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矶分校) 为了不久将来新生活的考古学:叙利亚古乌克什城
(7)刘莉(美国斯坦福大学)、陈星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从第一个村落到第一个国家
(8)赫兹·艾米卡诺(俄罗斯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欧洲东缘的早期人类:北高加索奥杜威文化遗址的调查与发现
(9)何驽、高江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晓毅(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陶寺遗址:“中国”与“中原”的肇端
杰出贡献奖
克里斯•史卡瑞(英国杜伦大学):《古物》杂志编辑
玛莽•阿布杜凯如博士(叙利亚大马士革大学):战乱中保护叙利亚的文物古迹。
来源:本文由中国文物报社、在线文博现场整理报道
图文资料自世界考古论坛上海官网
部分图片来源@考古君@考古小队长
(责任编辑 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