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亲自扶他入座!这个男人隐姓埋名30年,父亲至死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为了不泄露国家机密,
我淡化了与亲朋好友之间的联系。
父母多次写信,问我在哪个单位工作,做什么工作,
我都避而不答。
父亲病重的时候,我没能回家看护;
父亲病逝,我也没能奔丧。
父亲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什么单位,
更不知道是在干什么工作。”
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代表合影时,拉着全国道德模范黄旭华的手,邀请这位站在人群中的93岁老人坐在自己身边。
当时,看到老人家年事已高,
站在代表们中间,
习近平总书记握住他的手,
请他坐到自己身旁。
老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
最后老人才在总书记身边坐下。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黄旭华回武汉了!回忆习近平总书记为他搬凳子的情景
11月18日中午一点半,刚下飞机,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仍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 黄旭华
黄旭华回忆习近平总书记为他搬凳子的情景:我说我就站在后面,他说不行,就把我拉下来。是总书记把板凳给我拉过来, 叫我坐下去 。习总书记很平易近人,他给我们的印象,一个是很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第二是他很尊敬知识分子。
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为了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黄旭华30年隐姓埋名,60载风雨兼程,年逾九旬老骥伏枥。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神秘,更负神圣的使命。
凝结毕生力量制造核潜艇:无声,却有力
黄老现在的办公室——十几平方米的地方,堆满了各种资料。
这些文字、数字,凝结着黄旭华毕生心血。“我现在就是要把我所有的研究整理好,奉献我最后的力量”,黄旭华说。
上个世纪50年代,他响应国家号召,参与核潜艇研制,隐姓埋名30年。黄旭华就如同他的作品——深海中的核潜艇:无声,却有力。
我这一生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上个世纪50年代末,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而前苏联拒绝了技术援助的请求。毛主席说出了一句惊世名言:“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随即,黄旭华等一批技术人员毅然抛弃优越的城市生活,汇集到了偏远的辽宁葫芦岛。
当时的辽宁省葫芦岛,环境十分恶劣。“那个地方一年刮两次七级大风,一次刮半年”,黄旭华笑着回忆说。
然而,恶劣的自然条件还不是最大的困难!最大的困难是,大家不知道核潜艇长什么样。
加班是常态,黄旭华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最后
“葫芦岛的生活比较困难,粮油都限量供应。我们每天吃完晚饭后都自觉地回到办公室加班。有时加班晚了就会又困又饿。每次我们回去休息的时候都能看到黄院士的灯一直亮着,它什么时候灭的我们不知道,但第二天早上黄院士和我们仍然一起来上班”,黄旭华的同事、研究员曹志荣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旭华和同事们仅用1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需要几十年才能走完的路。1988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首次深潜试验,黄旭华又亲自率队进舱,向极限深度一米一米发起冲刺。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试验,美国就曾遭遇失败,160人葬身海底。
“作为一个战士,随时随地为国家的尊严、为国家的安全献身自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种雄壮威武、信心满满地唱这个歌,踏上我们的试验之路”,黄旭华说。
终于,试验成功!“当潜艇浮出水面的时候,我很激动,我没有哭,但我满脸都是泪水”,62岁的黄旭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赋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来源:长江云、湖北新闻、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 胡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