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所思 | 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
作者 :朱义恬(常熟市国税局)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大众口中的热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被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国古代就有“买椟还珠”的故事,人们容易被外在事物的艳丽所吸引,而不识内在东西的价值,就像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经常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形的珠子可以串成项链,无形的珠子往往容易散落。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以人为载体来进行传承的,一旦人走了又无后人承继,这个非遗也就自然消亡了。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时提出非遗保护的科学理念具有划时代意义,它不仅意味着人类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从有形上升到了无形的高度,也向全世界发出了抢救和保护这些无形之珠的呼唤。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博物馆中历代书法家的真迹、摹本、字帖不知其数,这样的有形遗产如果没有一代代书法家对弟子的传承指教,没有传统“文房四宝”技艺的传承,中国书法会有今天的成就吗?中国的昆剧艺术被列为世界第一非遗保护项目也不只是因为传统的剧本与曲目,更是因为这种表演艺术延续了中国传统的优雅婉约的美学精神。这种无形的传承证明这个民族一脉独一无二的文化仍然跃动着。反之,我们许多地方戏面对新文娱的冲击,重视和创新不够,观众日减,传承乏人,正濒临消亡的危机。这恰恰说明,传统只有活着才有价值。“非遗保护”就是要让它活起来,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中。
如今,非遗迎来了春天,大到城市小到乡村,对列入非遗名单的文化遗产,均有专门的传承人、教习工作室,甚至一些非遗保护已经形成了规模,有专门的传承场所和保护街区。可以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非遗不仅仅有了博物馆等栖息地,更有了“活”起来的人才保障。老一代的人对非遗很有感情,不论是方言味浓厚的地方戏,还是传统的手工艺品,老一辈往往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享受这些非遗文化产品,但文化的传承需要新鲜力量。老艺人需要把手艺传承出去,非遗也需要年轻人的接受与欣赏。将时尚元素融入传统艺术,比如,在流行歌曲中加入中国风元素,将京剧唱法穿插到通俗歌曲中等方式,将传统艺术展示给大众。此外,政府的支持也尤为重要。如今,各类非遗保护法的出台无疑给非遗文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我们常说民族自尊心,这种自尊不仅因为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悠久,更是因为好的传统、好的文化都活着。不仅活着,我们还能海纳百川,美美与共,吸纳外来文化的好东西。世界上不能只有一种、两种文化形态,如果只有好莱坞,只有迪士尼,或者只有太极拳,只有孔子学院,都不会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尊重并保护多样的文化,让非遗文化活在当下,我们的自尊心才是踏实的,从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