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隧道全程“高配” 即将通车
(湖北之声记者李维佳,通讯员李志文、文凯、王璇 报道)从红庙立交出发,开车驶入这条贯穿东湖风景区的湖底隧道,不得不说,这是武汉市最美的一条隧道。顺着路面绿化带进入到4.5公里的湖中隧道段,宽阔平整的双向6车道渐渐向湖底延伸,匝口处的梅花吊顶造型,暖色系的陶瓷薄板,彰显出大气秀丽的景观特色。
湖底淤泥再利用
东湖通道设计部负责人吕锦刚向记者介绍,由于东湖通道是一条湖底隧道,施工前期必须做起围堰。在湖底做围堰,既不能对东湖风景区造成污染,又要保证施工安全,这可难坏了设计单位。经过众多专家的论证与分析,最终采取了双排拉升钢板桩的结构。
可正因为双排拉升钢板桩结构不能在湖底固定位置,东湖隧道施工的过程中,每天开工前的“必修课”就是测量与监测,随时根据情况响应对策,控制工程的风险。
要在围堰里面修建隧道,还有一道难关就是淤泥开挖和处理。东湖通道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文凯告诉记者,他们将挖出的湖底淤泥处理再利用,东湖通道的不少辅路就是这么建起来的。
自然通风孔保证隧道空气流通
武汉市民在长江隧道里面行驶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种感觉——如果车流量很大,又行驶缓慢的话,隧道内的空气就有些难闻了。这一点,东湖隧道有了很大的改进。在隧道的湖心岛处,一排长551米的自然通风孔格外引人注意。据工程设计方介绍,今年东湖通道高峰期的车流量预计为1小时4000辆,车辆日通行量预计为4万辆。为了降低这条超长隧道的污染物含量,给市民朋友带来美好的驾乘体验,他们根据空气流动的特点,经过精细计算,在隧道内共设置了16组,每组3个的自然通风孔,让行驶在隧道内的车辆感觉就像行驶在普通道路上。
东湖通道设计部负责人吕锦刚介绍到,“当车子走过去,它自动把风就带着后面跟着走,遇到通风孔的时候就从上面溜走了。”
安全措施做到位
除了这些自然通风孔,为了应对火灾等紧急情况,隧道内每隔120米还有一个风阀,如果隧道内产生了30兆瓦的烟量,它会自动形成风压,将烟吸入到风道,再通过风机房将烟雾吹走。
同时,隧道里每隔200米还设置了非常容易识别的应急逃生门。这种应急逃生门属于常闭式一级防火门,记者用手轻轻推开门,门就打开,手一松,门就自动关上,最大程度地防止烟雾进入通道,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吕锦刚告诉记者,进入紧急逃生通道后最慢20分钟就可以到达地面。
此外,在隧道湖心岛区域,还设置了临时救助站,紧急情况时将开放4条通往沿湖路的匝道,通过匝道隧道内的车辆可以往外疏散,救援车辆也可以进入隧道开展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