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花剪纸、锡器制作、杨店高跷…… 中国旅游日 领略独特孝感非遗文化
触摸古意的雕花剪纸绣花样子,品尝香醇的孝感米酒,体验杨店高跷,参与肖港金神庙抬故事……极目新闻记者从孝感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孝感市将在景区金卉庄园举办非遗展演,让市民了解中国历史,品味传统美食,感受非遗文化独特魅力。
雕花剪纸
孝感雕花剪纸起源于西晋,成熟于明清,乡村有很多以剪纸为生的艺人,他们走村串户,向姑娘媳妇们出售枕花、鞋花、帽花、兜肚花等各种花样。艺术风格融合了我国北方剪纸的“粗犷古朴、浑厚纯真”和南方剪纸的“隽永秀美、玲珑剔透”的特点,而形成了孝感雕花剪纸的独特风韵、自成一体。其工艺手法主要包括“剪”和“雕”两种方式,作品常以长寿、吉祥、幸福、喜庆为主题,善于用谐音、寓意、象征、含蓄等手法,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孝感米酒
孝感米酒制作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宋太祖“因渴索酒”的故事,一直在孝感流传,历代县志中都不乏对此佳话的记载。孝感米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特制凤窝酒曲经糖化发酵而成的传统佳酿。品种多达30余种,它营养丰富,富含大量的饴糖、酵母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和有机酸以及酒醇等成分,食之开胃提神,助消化,增食欲,并具有食疗健身作用。孝感米酒是荆楚大地民间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传递着传统饮食习惯和古老的民俗特色,曾多次在国家、省、市美食文化节上获多项大奖,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
杨店高龙
杨店高龙是元宵节习俗,发源于南宋,历史悠久、源源流长,由群众自发组织且参与者多、观赏者广的一种民间文化活动。历经几百年传承,并经岁月的锤炼,形成了一种完整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在杨店元宵庙会上别具特色。杨店镇是著名的“龙灯之乡”。全镇共有127条“龙灯”,每年的正月十三,装扮一新的龙灯在湾里设有祭祀的香案前闪亮登场,百龙上庙闹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大家以此来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明天的向往与追求;玩太平灯,过太平年,祈盼龙的子孙得到佑护,新的一年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杨店高跷
杨店镇有“高跷之乡”的美称,是一种由舞蹈者在腿上捆绑着长木棍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高跷在杨店流传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杨店的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 “文跷”注重脸谱化妆,主要采用扭、踩、游走等形式表现。“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用跑、跳、抬、翻、打等形式表现,极具地方特色。杨店高跷的表演题材主要为历史故事情节,表演角色分成“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的行当。高跷的表演服装具有独特的风格,质量考究、描龙绣凤、色泽鲜艳,服式基本上依照明制,按人物身份,职业分别穿着戏服,浓妆艳抹、且歌且舞,展现了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祈愿,这是人们一年一年的期盼,也是一年一年的寄托。这种寄托,恒久地传承至今,直到永远。
肖港抬故事
肖港抬故事起源于肖港金神村的先民们的“向天神祈福”的美好愿望,抬故事是将表演者绑立于家用方桌或特别的小平台上表演,悬台故事是将表演者绑站或坐于特制的铁木架上,使之悬空表演,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内容多为历史故事。由两人或四人抬着边走边表演,抬故事是一种表现景物画面、人物姿态,只有手舞而无足蹈的造型类艺术形式。金神庙先民们用“抬故事”这种独特的形式,把自己对“天、神”的祈福要求表达出来。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就形成了现在的金神庙一带存在的独特的“抬故事”的民间风俗活动。
锡器制作
锡器制作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其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化锡、建模、铸板、整胚、打胚、焊接、抛光等工序,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在孝感,锡器制品的使用,盛于明清,光泽清丽、晶莹夺目的酒壶、茶壶、烛台、香炉、茶叶、镏瓶等,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是民间宗教活动的祭祀和仪仗用品。锡器兼具了生活的实用美和器物的造型美,其制作工艺结合了传统的审美理念和道家天人合一的人生观,蕴含了地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麦秆画
麦秆画民间剪贴画的一种,麦秆画制作需要加工麦秆,经过熏、蒸、漂、刮、推、烫、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黑白浓淡用电烙铁加热,各种造型用麦秆剪裁和粘贴。麦秆画因其材质而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体现吉祥典雅之美,是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能保持上千年不老化褪色,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转糖人
转糖人也叫浇糖画,是用麦芽糖做成的立体和平面画,作品主要以各种动物和人物为主,多为小孩所喜欢,可观可食,流传于孝南区及周边地区。每年春节庙会、集市还是大街小巷,都有转糖人老艺人的身影,是最受欢迎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 舒平 通讯员 聂璐
责任编辑 黄斌